理学 >>> 地球物理学 >>> 固体地球物理学 空间物理学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地球物理学 地壳相关记录388条 . 查询时间(0.1 秒)
华南大陆是欧亚大陆东部的重要陆块,具有30多亿年复杂的构造演化历史。尽管现今华南大陆(SCB)表面变形和应力状态似乎是均一的,但其不同块体的年龄、成分及地震性等表现出非均匀性,这可能说明在形成稳定的华南大陆之前,存在多个起源不同的大陆碎片(或微陆块)。研究多地块地壳的性质和结构以及各个地块在SCB的拼合和随后的构造过程中的变形,对于探索华南大陆的演化颇为重要。
大陆地壳生长速率一直是固体地球科学研究的热点,解决这个问题的难点在于怎么区分地壳生长和再造相关的岩浆事件。地壳生长就是向地壳中添加幔源岩浆岩,而地壳再造则是先存地壳的侵蚀、沉积和重熔等壳内过程。最近二十年的研究普遍使用锆石Hf-O同位素来揭示地壳生长速率,因为Hf模式年龄可代表锆石母岩浆从地幔中抽取的年龄(即地壳生长年龄),O同位素可以用来判断Hf模式年龄是无意义的混合年龄还是有意义的地壳生长年龄...
伟晶岩型矿床是锂、铍、铌、钽等稀有金属矿产的重要来源。但目前伟晶岩的岩石成因、稀有金属富集机制和矿床形成的动力学背景仍然不清楚。针对上述科学问题,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深地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唐功建研究员、王强研究员、但卫副研究员、马林研究员、杨亚楠博士及合作者对亚洲大陆的西昆仑-松潘甘孜,以及中亚造山带的阿尔泰等地的花岗伟晶岩稀有金属矿床进行了综合研究。该研究发现这些稀有金属矿床的花岗岩、伟...
低密度大陆地壳如何俯冲到地幔深度经历超高压变质作用?这是大陆动力学研究的重大科学问题之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陈伊翔及其合作者首次在欧洲西阿尔卑斯造山带Sesia地体发现了超高压变质作用,揭示了张裂大陆边缘深俯冲的驱动力并非先前通常认为的大洋俯冲牵引力,而更可能是大洋扩张或大陆张裂引起的远程推力。相关成果在线发表在《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上。
华南克拉通新元古代岩浆事件和构造演化历史对于重建罗迪尼亚超大陆裂解和冈瓦纳大陆聚合过程至关重要。前人对华南北缘和西缘的元古代岩浆岩做了非常详细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然而,扬子西南地区新元古代火成岩的构造归属(古洋盆俯冲、大陆碰撞或者地幔柱相关)尚存争议,其成因和深部动力学机制仍不清楚。针对上述科学问题,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的博士后徐健、夏小平研究员与中山大学尹常青教授等人合作...
热能够促进地壳发生熔融分异、元素迁移,并且能控制线性造山带向平坦高原演化,但导致大陆地壳增温的动力学机制仍存在激烈争论。近年来,随着超高温变质作用(温度 > 900 °C,压力 = 0.7–1.3 Gpa)记录的不断被发现,人们认识到大陆地壳在演化过程中可以达到极端的地温梯度。因此,超高温变质记录被认为是解开地壳热演化机制之谜的钥匙。
大陆地壳通常被认为是由基性的下地壳和酸性的花岗质岩石为主的上地壳组成,总体具有安山质-英安质的平均地球化学组成,类似于岛弧岩浆岩。很多学者因此认为现代大陆地壳大多形成于俯冲带。在俯冲带环境,俯冲板片释放的富水的流体或者熔体交代的地幔橄榄岩部分熔融一般形成的是基性岩浆即下地壳。酸性的花岗质上地壳的形成则需要通过特定的岩石化学的分异过程:(i)幔源玄武质岩浆的分离结晶 或者(ii)地壳岩石(变火成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大项目“大陆地壳演化与早期板块构造”2022春季会议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召开。2022年4月16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大陆地壳演化与早期板块构造”春季会议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及线上顺利召开。基金委地学部领导、依托单位领导、项目首席、下属课题负责人及课题骨干、项目跟踪专家及特邀专家等400余人参加了会议。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大、最高的高原,其形成和演化改变了亚洲地貌和水系,影响全球气候环境变化。因此,其隆升历史和机制一直是地球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青藏高原具有2大突出特征,一是高的海拔,二是异常平坦的地貌(图1)。虽然目前对于高原局部隆升以及地壳增厚研究已积累了大量资料,但对于高原平坦化的深部机制却鲜有研究。由于自始新世以来,高原内部的剥蚀速率极低,因此理论和数值模拟倾向平坦高原的形成可能与深部地壳的...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OMG)研究员夏少红团队温庚庚博士研究生、万奎元副研究员等,利用主动源OBS广角地震数据开展了纵横波速度结构研究,在南海东北部岩浆活动及地壳伸展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Tectonophysics《构造物理》上。
俯冲带区域地震活动频繁,震源深度从几公里到几百公里不等,对应了非常广的温度和压力范围。在地震过程中,两个相邻岩块之间发生快速相对位移,伴随剧烈摩擦,并在摩擦面上可以形成一层较薄的高温摩擦熔体。地震结束后这些摩擦熔体快速冷却并形成过冷熔体,最终凝结为玻璃状或细粒的深色岩脉,即假玄武玻璃(Pseudotachylyte)。
由于大尺度岩石圈构造变形和成矿作用研究长期处于彼此独立的状态,导致大型矿集区形成—就位机制一直是矿床学研究的难点,制约了大型矿集区的资源评价和勘查。青藏高原东缘是全球最典型的大陆碰撞带和复合造山带、中国最重要的有色-贵金属成矿带之一,形成了多类型的巨型矿集区,包括金沙江—哀牢山缝合带玉龙和北衙斑岩—矽卡岩型铜-金以及兰坪—思茅盆地MVT型锌-铅矿集区;前人对于这些大型矿集区的物质来源和具体成矿过程...
洋中脊作为离散型边界,是大洋的扩张中心和新洋壳的产生地带。当今洋壳占约三分之二的地球表面积,因此理解洋中脊处洋壳的增生和变形过程是认识板块构造和地球演化的关键。海洋地震学探测是获取相关信息的重要途径。但与大陆板块边界地区相比,洋中脊地区往往为深水覆盖,布设地震仪器的成本更高、难度更大,难以保障观测数据在数量和质量上满足研究需求。
2021年4月19日,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地壳形变监测与强震预测学术交流会在北京白家疃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召开。会议特邀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孙和平院士参会,中国地震局科技与国际合作司车时司长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欧阳飚书记、湖北省地震局王满达副局长、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倪四道副院长分别致欢迎辞。会议由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丁志峰代所长主持,来...
喜马拉雅山是地球上海拔最高的山脉、与青藏高原一起组成了世界第三极,促成了亚洲季风环流,使处于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本应干旱贫瘠的我国东南沿海变成了湿润富饶的江南。喜马拉雅山的隆升过程一直是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国际前沿,那么如此宏伟的山脉究竟是何时、如何开始隆升的呢?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