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海洋科学 >>> 海洋生物学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海洋生物学 调查相关记录24条 . 查询时间(0.431 秒)
2020年7月22日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一项对全球近20%珊瑚礁区域的调查显示,鲨鱼已在部分海域“功能性灭绝”,这是自有记录以来珊瑚礁鲨面临的最大的一次数量锐减事件。美国佛罗里达国际大学的海洋生物学家迈克·海特豪斯和戴米安·查普曼在5年前开始一项名为Global FinPrint的合作研究,旨在以标准化方式调查世界上所有的礁鲨(该物种比漫游公海的鲨鱼更易发现)。在五年的时间里,该团队对371个热...
2020年7月6日,由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牵头,白逢彦研究员主持的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我国主要沿海滩涂特色微生物资源调查”通过视频会议的方式召开了项目启动会。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所长钱韦代表项目牵头单位首先致词,对与会的专家、领导和项目参加人表示欢迎;他指出滩涂微生物资源调查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科研工作,微生物所将为项目的实施提供良好的保障工作,严格按照科技基础专项经费使用要求执行项目,并...
我国新一代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科学”号执行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物质能量交换及其影响”,于8月7日从深圳起航,9月5日返回三亚,圆满完成热带西太平洋卡罗琳海山系统的多学科综合调查,获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日前,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我国近海重要海草资源及生境调查”工作会议在青岛召开。专家组组长孟伟院士,专家组成员孙松研究员、黄大卫研究员、黄铁青研究员、黄小平研究员、唐学玺教授、周毅研究员出席会议,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所长王凡出席会议并致辞。来自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广西北海红树林中心、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的项目组成员共30余人参加了会议。
根据2011年广西钦州茅尾海丰水期和枯水期2次渔业资源调查的资料,分析了该海域游泳动物的种类组成及其资源密度的分布。结果表明,该水域共有游泳动物113种,分隶于19目54科86属,其中鱼类76种,占总种数的67.26%,分隶于13目39科65属。甲壳类29种,占总种数的25.66%,隶属于2目10科15属。头足类7种,占总种数的6.20%,隶属于3目4科5属。肢口类1种,占总种数的0.88%,分隶...
2015年4月9日,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南海中北部珊瑚礁本底调查”2014年年度会议在广州召开,项目组专家王苏民研究员、黄鼎成研究员、边立曾教授、秦国权高工、刘春莲教授、余克服研究员出席会议,南海海洋所副书记(主持党委工作)副所长詹文欢,科研与规划处副处长孙龙涛,以及项目成员共40余人参加会议。詹文欢致辞并主持会议。
2014年12月23日至24日,《海洋沉积物间隙生物调查规范》国家标准(以下简称《规范》)编制技术交流与研讨会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召开。国家海洋局科技司司长雷波、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副主任姚勇等以及10家起草单位专家出席会议,全国35家单位的100多名代表参加了交流研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副所长、编制组组长李铁刚主持会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孙松致欢迎词。姚勇对《规范》制定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近日,《海洋微型底栖生物调查规范》行业标准宣贯培训班在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举办。记者从培训班上获悉,我国科学家今后在对此类生物进行调查、取样和定性定量分析时,都将执行该统一标准,以研究有孔虫等比恐龙更为古老的生命形式。
从2009 年1 月至2010 年2 月,我们对中国大陆海域沿岸搁浅和误捕的喙鲸类头骨标本进行了测量和鉴定。目前中国大陆海域搁浅和误捕的喙鲸类有5 种,分别为柯氏喙鲸、贝氏喙鲸、朗氏喙鲸、柏氏中喙鲸和小中喙鲸,其中小中喙鲸为中国海域(包括台湾)的首次报道,也是在西北太平洋区的首次记录。小中喙鲸的主要形态鉴别特征为有1 对纺锤形牙齿着生在下颌骨联合后面。经对已报道过的大陆海域搁浅和误捕的3 个雌性银...
2008年7月和9月调查了我国蒙新高原12个湖泊的高等水生植物和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除阜康天池外皆采集到了水生植物和底栖动物.水生植物共有8科12种,优势种为芦苇和蓖齿眼子菜.底栖动物共鉴定出4门8纲26科64种(属),优势类群为摇蚊和水丝蚓.乌梁素海的水生植物和底栖动物种类最丰富,分别为9种和35种(属).乌梁素海和哈素海全湖都有水生植物分布,但其它湖泊仅分布在个别湖湾.不同湖泊间的底栖动物群落...
通过对2009年度南美白对虾池塘养殖生产抽样调查,采用统计学的方法对生产状况进行了研究,并对饲料、苗种、用电量等投入因素与产量进行回归分析,建立起饲料投入量与产量之间的回归方程:Y =23.55+0.62X .采用虚拟回归的方法,对近年来推出的鱼塘标准化改造、底充氧技术、大棚二茬养殖等定性变量进行分析评价,建立虚拟回归方程:Y =20.65+0.60X +44.32 D2+ 82.26D3 作定量...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海洋生物学家便在努力破解“海藻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他们相信,海藻的存在让珊瑚透不过气来,同时这些海藻将破坏全球的珊瑚礁。如今,尽管珊瑚礁专家依然在高度关注全世界珊瑚的健康状况,但一项新的调查结果表明,与之前的预期相比,海藻造成的威胁要小得多。美国墨尔本市佛罗里达科技研究所的珊瑚礁生态学家Richard Aronson指出,这项研究“完全颠覆了我们关于珊瑚礁的一个最固有...
该研究采用大面定点和重点试捕相结合的方法,对26°30′-32°N、125°-127°e海域进行季节性底拖网新渔场新品种的探捕调查。从1972年12月至1978年共进行了13个航次大面定点调查和33个航次重点试捕。通过调查试捕,在1974年春开发利用了东海外海绿鳍马面屯新资源,1974年产量4.5万吨,以后逐年升高,到1978年达到27万吨。成为中国仅次于带鱼的第二位鱼种。在马面屯开发的基础上,以...
该研究采用了差异系数(C、D)、均数差异显著性检验和聚类分析方法对东海区的蓝点马鲛进行了种群的鉴别。还对东海区蓝点马鲛的现存资源量进行了评估,并对目前的马鲛鱼的资源现状提出了渔业管理意见。撰写的研究报告所有数据均按有关调查规范和生物学测定标准等的要求进行收集和整理,数据准确可靠,同时根据资料的客观情况选择相适应的方法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所得结论和提出的渔业管理意见,具有科学依据。
南海北部底拖网鱼类资源调查从1964年3月开始,海上系统调查连续一年,通过对大量调查资料的系统分析和整理,编写成《南海北部底拖网鱼类资源调查报告》,该报告客观地反映了该海区底拖网鱼类资源的基本情况和特点,并初步掌握了南海北部鱼类资源的组成、生活习性、分布移动变化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及主要渔场的分布。具有理论价值和生产价值。西、中沙海域渔业资源调查从1974年开始,通过调查发现该海域金枪鱼渔场有三个分布...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