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物理学 >>> 理论物理学 声学 热学 光学 电磁学 无线电物理 电子物理学 凝聚态物理学 等离子体物理学 原子分子物理学 原子核物理学 高能物理学 计算物理学 应用物理学 物理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物理学 丰中子相关记录45条 . 查询时间(0.126 秒)
近日,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技术物理系、核物理与核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杨再宏研究员和叶沿林教授课题组与合作者在丰中子滴线核氦-8(8He)中发现了一种新奇的双中子集团凝聚态。本工作通过观测8He的特征激发过程及其关联中子发射,揭示了8He的02+激发态中的4个价中子可以形成两个强关联中子对、并进一步形成类似于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的奇特集团结构。这是首次在实验上观测到原子核体系中的中子对凝聚现象。2023年...
近日,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技术物理系、核物理与核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叶沿林课题组及其合作者通过在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放射性束流线1号线(HIRFL-RIBLL1)开展的一项非弹激发和集团衰变实验,成功观测到了丰中子核碳-14(14C)中存在的线性链状分子结构(3个α集团成线性排列)。这一发现为认识不稳定原子核的奇特结构提供了重要线索,由此可以期待在比14C更重的丰中子体系里,此类“葫芦串”式的奇特...
对于质子数相同的原子核,从最稳定的原子核出发,随着中子数的增加,中子分离能逐渐变小、直至为零,即到达中子滴线。在核素图中,中子滴线对应丰中子核存在的边界。近滴线原子核的研究是当前核物理领域重要前沿之一。
对于质子数相同的原子核,从最稳定的原子核出发,随着中子数的增加,中子分离能逐渐变小、直至为零,即到达中子滴线。在核素图中,中子滴线对应丰中子核存在的边界。近滴线原子核的研究是当前核物理领域重要前沿之一。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技术物理系、核物理与核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孟杰教授课题组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研究近滴线的不稳定原子核,建立和发展了相对论连续谱理论,微观自洽地描述了近滴线原子核中实验观测到的晕现象,预...
不稳定原子核大多处于核素版图上尚未开发的未知区域,涉及量子多体开放系统的前沿科学问题,也涉及核能系统废料处置对象的许多未知核性质。在原子核的量子态结构中,“幻数”(质子或中子填满某个主壳层的数目)是一个基本概念。近些年,随着大量不稳定核素(放射性核素)的产生,人们发现远离稳定线弱束缚原子核的壳层结构发生了系列演化,观察到原有“幻数消失”和“新幻数”出现等奇特现象,成为当今核物理的重大科学问题。原子...
日前,物理学院和核物理与核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实验核物理叶沿林教授课题组依靠系统可靠的实验观测和分析,发现了丰中子核16C中的线性链状分子结构,在不稳定核奇特结构实验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日前,物理学院和核物理与核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实验核物理团队依靠系统可靠的实验观测和分析,发现了丰中子核16C中的线性链状分子结构,在不稳定核奇特结构实验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结果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不稳定原子核占有核素版图的绝大部分区域,近20多年来在实验室中逐步产生出来,表现出一系列新奇的结构和动力学性质,也带来新的应用前景。其中,丰中子原子核的特别奇异的线性链状分子结构已有多年理论预...
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和北京大学的联合团队最近利用重离子加速器,成功测定了质量数A=144至174的94种丰中子核的寿命。这些丰中子核与生成稀土类元素相关。研究小组在近期《物理评论快报》网络版上发表了这一成果。他们首先用大强度铀射束照射铍,确定了铯(Cs,原子序数55)至钬(Ho,原子序数67)的13种元素的丰中子核,然后对其进行寿命测定,成功测定了94种丰中子核寿命,其中75种是首次测定。根据对获得的...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员利用重离子非完全熔合反应机制,成功实现了对丰中子核195Pt高自旋态的首次研究。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员利用高纯锗探测阵列和非完全熔合反应机制,成功实现了对丰中子核193Ir的高自旋态研究。
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员利用高纯锗探测阵列和非完全熔合反应机制,成功实现了对丰中子核193Ir的高自旋态研究。
简要介绍了在线同位素分离器的原理以及在奇异核β衰变核谱学中的应用。着重介绍了芬兰Jyv(ae)skyl(ae)大学的离子制导型在线同位素分离器,并对在该装置上开展的丰中子Ag同位素的β^-衰变研究进行了综述。
本工作以极好的Z和A分辨测量了5.9MeV/核子的129Xe在56Fe, 124Sn, 116Sn靶上及5.8MeV/核子的136Xe在56Fe靶上引起的准弹和部分阻尼反应产生的类Xe产物的产额. 发现质量分布和电荷分布的离散之间的关系取决于能量阻尼程度和系统. 也得到了关联系数ρ和能量阻尼的关系. 可能是关联系数ρ而不是量σ2A/σ2Z才能正确反映质子和中子交换之间的关联程度.
在微观Vlasov方程的框架下,研究了11Li核的巨偶极共振.正常的及软巨偶极共振的计算结果都与实验值较好地符合.这两种模式对平均场自旋-轨道耦合力的依赖都十分敏感.而11Li中子晕的分布仅对软巨偶极共振有着十分重要的效应.同时也讨论了中子分离能的影响.
用壳模型方法研究了丰中子核18N的β衰变. 在psd模型空间使用不同的相互作用进行理论计算, 对不同相互作用得到的B(GT)值进行对比和讨论, 给出了最吻合的计算结果. 讨论了18N核的Gamow-Teller型衰变的特性, 理论计算对近期的实验观测给出了合理的解释: 粒子的激发主要存在于psd空间; 另外预言出9.5MeV附近存在一个B(GT)峰值, 这些计算对氮同位素的β衰变的实验研究将很有意...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