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服装工业、制鞋工业 >>> 服装工业 服装表演、服装展示 制鞋工业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服装工业、制鞋工业 服饰文化相关记录19条 . 查询时间(0.08 秒)
2020年12月19日,2020中华民族服饰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服装学院举办。学校党委书记周志军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国家博物馆研究员、中央文史馆员、北京服装服装学院特聘教授孙机、天津师范大学教授华梅、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徐万邦、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扬之水、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所研究员马怡、北京服装学院前校长、教授刘元风6位学者先后在大会上进行了特别演讲和主旨发言。按照防疫要求,学校在充分做好防...
深衣经流年,服饰传雅韵。11月25日下午,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工会、数学科学学院工会特别邀请到那氏传统旗袍第三代非遗传承人、灵犀坊旗袍创始人、旗袍设计师徐冬以“融入生活的中式服装——民国时期服饰文化”为题在理科一号楼1114教室举行主题讲座。信息学院工会主席冯梅萍、副主席王晶云,数学学院工会副主席郑春鹏参加讲座,近50名老师亲临现场,共同感受中国传统服饰的时尚魅力。
2020年10月18日,“第三届敦煌服饰文化论坛”于北京服装学院艺术楼圆桌会议室顺利举行。此次活动由北京服装学院主办,敦煌服饰文化研究暨创新设计中心承办,中国纺织出版社有限公司和华服志网站支持。本次论坛旨在促进国内外敦煌服饰领域的学术研究,弘扬敦煌石窟的艺术魅力,传播和发扬优秀的中国传统服饰文化。论坛开始之前,中国纺织出版社有限公司与敦煌服饰文化研究暨创新设计中心举行“敦煌服饰文化研究全媒体出版工...
为加强中华服饰文化研究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北京服装学院将举办“2020中华服饰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研讨会由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文物考古学家、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北京服装学院特聘教授孙机先生担任学术顾问。现面向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文博单位、独立学者诚发会议邀请,期待您在百忙之中拨冗参会,共同探讨。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首都服饰文化与服装产业研究基地”继续入选中国智库索引来源智库(2019年-2022年),为该智库提供专业领域领军学者与优秀学术资源。
2019年10月22日,“2019年‘丝路之光’敦煌服饰文化论坛”在北京服装学院艺术楼圆桌会议室举行。此次活动由北京服装学院主办,敦煌服饰文化研究暨创新设计中心(下文简称“中心”)承办,中国纺织出版社有限公司和华服志网站支持。论坛旨在引导敦煌服饰文化的学术研究,弘扬敦煌石窟文化艺术的魅力,传播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服饰文化
以塔吉克族服饰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塔吉克族服饰的历史文化背景、文化特征及传承现状进行 了调查、分析和思考,认为现代社会变迁对塔吉克族服饰的销蚀是导致该民族服饰面临消亡的最主要原因。并着力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①认定、培养传承人与设立传习所;②全民族性的传承与保护;③理论指导实践,实现双向的良性互动。
贵州少数民族村寨的服饰丰富多彩,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特征。村民的服饰体现着审美,蕴含着历史,规范着村民行为。服饰是族群的标志,可以解读出文化,反映着时代变迁和生活方式。文章认为,在服饰变化的过程中,材料变化比款式快,苗族和一些待识别民族的变化相对缓慢,单一民族聚居区比多民族杂居区稳定,女性的服饰变化要慢一些,而且女性服饰一般从内而外,从下而上,头饰保存得最好。要保护和传承服饰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
根据“一带一路”主题、包括2项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在内的“丝路服饰文化交流研究”系列图书,2015年4月23日在上海发布首批百余种书籍。其中,由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东华大学兼职教授赵丰主编的多卷本《敦煌丝绸艺术全集》,与中外多家博物馆合作,第一次系统全面地整理和研究莫高窟出土的历代纺织艺术品,填补了敦煌学在丝绸方面的研究空白。据悉,这一主题系列计划在未来几年刊行1000种左右的图书。
李氏朝鲜与中国明清两代相始终,在近6个世纪里,尤其在明代,一直以“事大”为基本国策,与中国保持密切的关系。明朝对朝鲜也格外恩宠,表现在服饰文化上便是赐服。明朝对朝鲜赐服不仅频繁,而且制定了相关的赐服制度。明代赐服对李氏朝鲜服饰文化影响很大,文章从朝鲜服饰制度、服装款式、色彩、纹样等方面论述了李氏朝鲜“衣冠文物,悉同中国”的特征。
《文明的轮回—中国服饰文化的历程》一 书出版于 2006 年,是由苏州大学诸葛铠先生 亲自组织几位中青年学者集体完成的一部服 饰研究力作。尽管书非新书,且近四十万洋洋 洒洒的文字读来并非易事,但此书展示出的 “思想的张力、文化的吸引”每每重读起来都 会扼腕兴叹。在一个高举文化产业、时尚产业 大旗的当代中国社会,这部以思想文化为主线 的服饰著作,似乎并不入调。但是,恰恰是在这 种产...
世界上关于服饰文化的专门研究是20世纪30年代从人类学、社会学领域开始的,而中国早在春秋战国时即有哲学家以服饰现象为论据的记载。20世纪80年代,服饰文化研究在中国境内蔚然成风。如今,要想使研究向更纵深方向发展,就不能固守以往的理论,必须采用新理念,如世界人眼光、多维空间、非线性思维以及零和关系等,这样才能使研究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中国传统礼教服饰文化对性别角色服饰的规定如“男女有别”和“男女不通衣裳”等长期以来受到非议。实际上,中国礼教服饰文化这种强大的性别角色规范功能有助于社会中的男女两性成员采取被其所处的社会视为符合其性别角色的行为方式。这一功能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对中国传统社会稳定有序的发展繁衍至关重要,是生活美在社会层面的具体体现方式。
通过对云南纳西族服饰文化历史源流及当代发展进行素描式考察,对纳西族服饰的类型、纹样、色彩及其特色进行了初步探索,特别对纳西族服饰的标志—— “披星戴月”进行了介绍。文章旨在以纳西族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变迁为例,为研究民族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典型案例。
先秦时代已经进入了审美自觉的时代,在《诗经》中有丰富的史料,反映出周代服饰文化的审美风尚。其中,服饰仪表体现出彬彬有礼的等级秩序,着装仪态传达出阳刚阴柔的性别审美倾向。审美观念上的“男女有别”与社会性别制度的“男女有别”则是融为一体、互为因果。社会性别制度深化了社会性别审美观念,而社会性别审美观念也进一步顺应了社会性别制度。周代服饰文化风尚是周代礼制文化与性别文化的表达方式之一。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