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 >>> 土壤学 >>> 土壤生态学 土壤物理学 土壤化学 土壤地理学 土壤生物学 土壤耕作学 土壤改良学 土壤肥料学 土壤分类学 土壤调查与评价 土壤学其他学科 农业资源利用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土壤学 干旱区相关记录36条 . 查询时间(0.115 秒)
新疆地处我国西北干旱区,进入新世纪以来节水灌溉农业快速发展,膜下滴灌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由于农膜机械回收不彻底,残膜逐渐风化,破碎成为微塑料(φ < 5 mm),造成农田土壤生态劣化,并可危害作物生产和食品安全。目前,关于新疆农田微塑料污染状况研究刚起步,相关研究成果鲜有报道。
土壤盐渍化是制约干旱区农业生产的主要障碍因素之一。新疆地处内陆,盐类物质只能在区内循环,土壤残余积盐和现代积盐过程都十分强烈。现有耕地的三分之一已出现次生盐渍化。传统的水利改良技术越来越难以使灌区盐分移出,但在盐碱地上正常生长的真盐生植物体内能累积大量盐分。那么,连续种植真盐生植物是否会大幅降低土壤的含盐量?针对这一问题,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荒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田长彦研究员团队,...
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具有较大不确定性,该不确定性主要来自干旱区生态系统,但其机制和原因一直存疑。干旱区生态系统地区的植物生长及其固碳潜力受到限制,而土壤微生物具有更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因此,和湿润区生态系统相比,干旱区土壤微生物固碳的相对贡献更大。但当前碳评估模型仅包括植物固碳,忽略了土壤微生物固碳,这限制了学界深入理解干旱区生态系统碳汇不确定性的来源和机制。为此,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生态系统功...
【目的】 立式深旋耕作能提高土壤供水能力和促进作物根系发育,有利于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利用。 【方法】 在西北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于2016—2018年布设马铃薯定位试验,设计立式深旋耕作40 cm (VRT)、深松40 cm (SS) 和旋耕15 cm (TT) 3个处理。在马铃薯播期、盛花期和收获期测定土壤含水量、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开花期测定了马铃薯叶面积指数和叶片SPAD值,成熟期调...
生物土壤结皮(以下简称结皮)由藻类、地衣和苔藓等孢子植物类群组成,在全球干旱区地表广泛分布,其覆盖度可占地球陆地表面的12%,是干旱生态系统重要的组织构建者。结皮能够固定环境中的碳和氮,固定的氮可转化成不同形态的氮素,不同形态氮素的季节动态将直接影响生态系统可利用氮素的供给能力。结皮中特殊的微生物类群与土壤养分循环密切相关,研究微生物群落在不同空间尺度的分布格局,对于评估生物土壤结皮如何响应全球变...
为了探究不同施肥处理对改善东北半干旱地区土壤水分状况及玉米保产机理,为东北半干旱地区玉米抗旱增产技术措施的提出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大田试验,设置农民习惯(CK)、单施秸秆(S)、化肥有机肥配施(NPK+M)和化肥秸秆配施(NPK+S)4个处理,研究对比了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理化性状、玉米生理指标和产量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可以提高土壤中N、P、K含量和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pH,以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
为研究水氮调控对干旱区滴灌葡萄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以新疆鲜食葡萄弗雷为试验材料,利用15N 示踪技术,设置2种灌水处理(灌水量为4 950、5 400 m3·hm-2,分别记作W1、W2),3种施氮处理(施氮量为177、235、292 kg·hm-2,分别记作F1、F2、F3)进行大田试验。结果表明,各处理土壤全氮含量和15N丰度差异极显著(P<0.01),并且在0~20 cm土层出现富集现象。各...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曾凡江带领团队,连续两年基于传统根外追肥法,总结出一种高效的棉花施肥方式——灌后施肥法。该方法是在洪水灌溉条件下,在所有重力水都排出后,通过在泥浆中沿棉株一侧开沟施加尿素,在泥泞的条件下,剩余的水分仍然可溶解尿素。因此,灌后施肥法可以通过降低浸出损失,最大限度将NO3--N截留在棉花根的吸收区(0-60厘米),从而提高沙质土壤上棉花对氮素的利用效率。
近期,我校“旱作农业高效用水理论与技术研究”团队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覆膜农田资源协同高效利用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农田垄沟覆盖种植系统(Ridge-furrow mulching system,RFMS)是提高黄土高原作物生产力的有效措施,然而RFMS驱动土壤的时空水热变化影响作物生产的关键生理生态机理并不明确。为了更好地揭示这种机理,指导北方旱区水分高效利用、进行RFMS优化、农业区划及抗旱作物育种...
探索黄土丘陵区增施有机肥对全膜覆土穴播小麦土壤碳氮含量及比值影响,为该地区小麦养分高效管理提供理论指导。于 2016~ 2017年在甘肃省陇中半干旱区设置定位试验,设全膜覆土平作穴播(PMS)、全膜覆土平作穴播 +有机肥(PMO)、裸地平作(CK)3个处理,研究各处理对春小麦生育期土壤碱解氮(SAN)含量、动态分布变化、碱解氮盈余,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土壤 C/N(SOC/SAN),旗叶氮素...
基于安徽蒙城砂姜黑土长期施肥定位试验,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彭新华课题组研究发现,经过34年施用厩肥(猪粪、牛粪)尽管显著提高了砂姜黑土生物胶结物质的含量(土壤有机碳、球囊霉素、微生物生物量碳),但是土壤大团聚体的比例并没有提高,甚至团聚体水稳定性反而有下降趋势,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与土壤中分散性离子(K+和Na+)的积累有关(Guo et al., 2018, Soil & Tillage...
【目的】针对西北干旱气候条件下表层土壤贫瘠多盐的特点,研究亚表层(10—30 cm)培肥结合地膜覆盖对盐碱地土壤化学性质及微生物区系的影响,为盐碱地合理耕层的构建提供参考。【方法】试验设在内蒙古五原县,以向日葵为供试作物进行田间小区和微区试验。设常规翻耕(CK)、翻耕 + 地膜覆盖(PM)、施有机肥(106.8 t/hm2)于亚表层(OM)、亚表层有机培肥 + 地膜覆盖(OMP)共4个处理。测定了...
葡萄作为新疆吐哈地区的特色支柱产业,受到干旱少雨、蒸散量大等特殊自然条件的限制,导致在水肥管理上存在着灌溉定额过大和高耗低效等问题。采用滴灌水肥技术,通过对不同水肥条件下葡萄园土壤耗水量和产量的监测,分析水肥耦合效应对葡萄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肥耦合效应对葡萄的产量影响较大,在节水不超过56%、节肥25%左右时,滴灌葡萄适宜的灌溉定额在8 250 m3 hm-2~9 000 m3 hm-2,施肥...
本研究探讨干旱区棉田土壤氮素转化过程及对棉花根系生物量的影响,明确棉田土壤氮素有效性对农业管理措施的响应,为棉田制定高产高效管理措施,实现棉花高产优质低成本及环境友好生产服务。【方法】在定位试验条件下,采用裂区设计,以秸秆不还田(S0)与秸秆还田(S1)为主区,4种施肥处理(不施肥(F0)、施氮磷钾化肥(F1)、施有机肥(F2)、施氮磷钾化肥+有机肥(F3))为副区,分析了秸秆还田和施肥对土壤氮素...
2015年3月17日,由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赵振勇副研究员等科研人员发明的干旱区盐渍化荒漠种植罗布麻的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号:ZL201310189464.7) 该方法是在盐渍化土壤环境条件下,综合应用开沟壁盐及滴灌控盐技术,为罗布麻实生苗的建植创造低盐湿润环境,以实现其规模化种植。该方法在盐渍化土壤环境下开设平行沟,沟底铺设滴灌带,沟内土壤进行盐分淋洗后,在沟底撒播罗布麻种...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