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地质学 >>> 古生物学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古生物学 古生物学家相关记录41条 . 查询时间(0.562 秒)
据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15日消息,在早白垩世(距今约1.25亿年)的义县组地层,中国古生物学家发现了整株完整保存的单子叶植物——宁城中华草,这是截至目前全球范围内最早的、可靠的单子叶植物化石记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知名期刊《远古世界》(Palaeoworld)上。
中外古生物学家携手合作,发现并确认四川省昭觉县三比罗嘎恐龙足迹点二号点为中国目前发现的面积最大的恐龙足迹点,面积超过9000平方米,足迹至少有933个。相关研究成果于北京时间3月4日凌晨在线发表于国际地质学期刊《地学前缘》上。
2021年1月4日,记者从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获悉,中、英古生物学者近期进行的一系列研究,为人们展现了跳蚤这类常见寄生昆虫不为人知的进化史。研究发现,跳蚤的分类学“地位”比通常认为的更低。它们的祖先可能并不吸血,体型可达现代跳蚤的4倍左右。“我们用最新的基因组学等方法,将跳蚤的基因数据与其他昆虫比对。这好比在基因层面让跳蚤‘认祖归宗’。”领导此项研究的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蔡晨阳...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8日发布消息称,由该园、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组成的古生物科考队在青藏高原的高寒腹地班戈盆地发现大量古生物化石。通过对这些化石研究证明:在4700万年前,青藏高原中部存在亚热带森林,堪称远古的“香格里拉”。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寒武纪大爆发研究团队最近在山东潍坊发现一种约5亿年前的奇特虫子。这种远古虫子头部轮廓形似一对兔耳朵,科学家将其命名为“耳形范特西虫”。据介绍,此次发现的耳形范特西虫是远古节肢动物三叶虫的一种。在5亿年前的寒武纪,三叶虫是当之无愧的“海洋霸主”。它们的身体表面长着坚固的甲壳,好像身穿盔甲的武士。从5.2亿年前出现,到2.5亿年前灭绝,三叶虫在地球上生存了约2.7亿年,可...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和福建农林大学的古生物学者最近在辽宁省凌源市发现一种约1.25亿年前的奇特被子植物化石:凌源变果。这种有趣的远古植物,同一个植物个体上长着形态各不相同的叶子和果实,这为人们探知早期被子植物的形态打开了窗口。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光辉研究员在云南罗平发现世界上最古老的疣齿鱼科鱼类,命名为“云南暴鱼”。它体长34厘米,是2.44亿年前(中三叠世安尼期)罗平生物群中已知最大的肉食性基干新鳍鱼类,在食物网中占据较高的位置。云南暴鱼的发现和研究更新了人们对罗平生物群的食物网结构和三叠纪生物复苏的认识。
中、德、英三国古生物学者最近在1亿年前的白垩纪缅甸琥珀中,发现了早期动物的精子。这是迄今人类发现的最早的动物精子,将相关化石记录时间前推了约5000万年。相关研究成果已于16日以封面论文的形式发表在英国《皇家学会生物学分会学报》(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Biological Sciences)上。
据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2020年7月27日通报,该所联合中外研究团队,在中国浙江白垩纪地层中首次发现了距今1.1亿年且已灭绝的一种松柏类植物新类型,将其命名为“周氏短木”。该成果近期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历史生物学》(Historical Biology)上。
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获悉,由中、俄、法、美四国古生物学者组成的研究团队,最新在约1亿年前的白垩纪缅甸琥珀里发现一类跟蚊子有亲缘关系的远古昆虫。这类昆虫在身体形态、取食方式上跟蚊子颇为相似,但却长有一个超过身体长度一半的“超长嘴巴”,堪称蚊子在远古时期的“怪亲戚”。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17日发布消息,该所戎嘉余院士和黄冰研究员通过对相关层段中腕足动物群的深化研究,为华南奥陶纪末大灭绝的肇始标志提出了新的认识。这一研究成果《华南奥陶纪末生物大灭绝的肇端标志—腕足动物稀少贝组合(Manosia Assemblage)及其穿时分布》近日发布在《地质学报》上。
2019年9月21-26日,在美国菲尼克斯举行的美国地质学会年会上,古脊椎所邹晶梅(Jingmai Kathleen O'CONNOR)研究员被授予“查尔斯·舒克特奖(Charles Schuchert Award)” 杰出青年古生物学家奖,以表彰其在古生物研究领域做出的贡献。美国地质学会主办的年会(GSA Annual Meeting)是GSA最重要的学术活动,具有较大的国际影响力。“查尔斯·舒...
记者从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获悉,该所科研人员领衔的一个团队,最新通过植物孢粉数据,全面还原出近2万年以来中国南方的植被变化过程。研究显示,近2万年内,我国南方气候由冷变暖。气候条件的变化,与人类早期先民从游牧采集转变为农耕定居关系密切,而人类活动也对植被环境产生明显影响。
2019年1月30日,中外科学家团队在缅甸琥珀中发现一件被掠食者吃剩的古鸟化石,对于理解古鸟类的行为和羽毛的演化有重要意义。该研究论文发表于国际学术刊物《科学报告》。该研究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邢立达领衔,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皇家博物馆瑞安·麦凯勒教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美籍研究员邹晶梅等共同完成。
在近期召开的英国国际古生物协会(The Palaeontological Association)第62届学术年会上,云南大学云南省古生物研究重点实验室的马晓娅研究员被授予2018年度的国际青年古生物学家奖“Hodson Award”,以表彰她在古生物学研究领域做出的突出贡献,尤其是她所开创的古生物神经学研究对该领域产生的深远影响。在颁奖仪式上,马晓娅研究员对多年来支持和帮助她事业成长的导师、同事...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