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天文学 >>> 恒星与银河系 >>> 恒星物理学 恒星天文学 恒星形成与演化 星际物质物理学 银河系结构与运动 恒星与银河系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36-150 共查到恒星与银河系 恒星相关记录305条 . 查询时间(0.11 秒)
当大质量恒星处于死亡的阵痛中,用尽其核心的核能燃料时,它们会膨胀到巨大的规模,向宇宙中喷发出大量的气体和尘埃。但是什么在推动这些物质向宇宙喷发呢?辐射压力是最大的怀疑对象,据推测来自恒星的质子撞击灰尘颗粒后,把它们推到了宇宙空间。 但是普通的星际尘埃颗粒太过微小:仅有亿分之一米,因此它们不可能捕捉到足够的质子。现在,一个研究团队正在利用位于智利的欧洲南部超大型望远镜天文台一个叫作SPHERE的设...
国立澳大利亚大学一个研究小组在银河系中心附近发现了迄今已知的最古老恒星,这些恒星在银河系形成之前就已存在,当时宇宙的“年龄”仅为3亿岁。 ;这一研究结果发表在最新一期《自然》杂志上。论文第一作者、国立澳大利亚大学天文和天体物理学院博士路易丝·豪维斯说,新发现的这9颗恒星属于宇宙中现存的最古老恒星中的几个,也是迄今观测到的最古老恒星,银河系围绕这些恒星形成。
美国《华盛顿邮报》报道称,距离黑洞过近的恒星被吸进黑洞后会发生剧烈扭曲,你可以在美国宇航局(NASA)的最新动画中看到这一幕。 动画开始时,可以看到一颗恒星被拖进一个卷须状物体中。然后,它会在黑洞周围扭曲旋转,形成一个“光碟”图像,并从其中心拖出一条长长的恒星星尘轨迹。此前,天文学家曾捕捉到少量黑洞吞噬恒星的场景,他们把这一过程叫作“潮汐分裂”。近日,《自然》杂志发表的这一最新现象揭示了恒星如何...
美国《大西洋月刊》日前报道称,天文学家一直试图解释来自一颗恒星的怪异光线模式。这颗恒星看上去很老,却像年轻很多的恒星一样笼罩在废墟中。公民科学家在参与一项分析来自开普勒望远镜数据的行动中,发现了这种异常现象。研究人员表示,废墟可能是彗星的残留物,并且被另一颗离得特别近的恒星拖入上述恒星的轨道。在另一种更加牵强附会的情景中,其他科学家认为,这颗恒星可能被一个外星种族大规模的高科技建筑物环绕。
中科院近代物理所研究员唐晓东首次在星体能区测量了碳12(12C)镁23(23Mg)的反应几率,为寻找宇宙中第一代恒星的灰烬提供了重要实验数据。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博士侯立刚和研究员韩金林通过分析国际上多波段巡天观测数据发现:银河系中年老恒星和气体成分指示的旋臂有明显的位置偏移。这一结果为银河系的旋臂结构形成机制提供了观测证据。该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的国际天文学期刊《皇家天文学会月报》上。
英国天文学家领导的国际研究团队利用位于智利天文台的“甚大望远镜干涉仪”(VLTI),首次成功观察到一个恒星“胎胞”内部最深处正在迅速成长的恒星系统HD100546。最新出版的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月刊》介绍了对该恒星系统的发现过程。 论文第一作者、英国利兹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博士伊格纳西奥·曼迪古蒂亚说:“迄今还没有人这么近地探测过一颗正在形成中的恒星,而且在离它很近的地方还有至少一颗行星。我们第一次探...
2015年8月25日至27日,中国天文学会第十届张衡学术研讨会暨分子云与恒星形成2015学术研讨会在青海省德令哈市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天文学会主办,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中国科学院射电天文重点实验室承办,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青海观测站协办。来自全国7所科研单位及高校的85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唐晓东等,首次在星体能区测量了12C(12C,n)23Mg反应几率,为寻找宇宙中第一代恒星的灰烬提供了重要实验数据。 大爆炸后4亿年,宇宙中诞生了第一代恒星。理论预言,在这些星体熔炉中,原子核反应将大爆炸产生的氢和氦熔合成更重的元素,其燃烧剩下的灰烬具有一种独特的元素丰度分布。在宇宙中寻找这种元素丰度分布,对人们认识第一代恒星性质及第一代星系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类似太阳的恒星以同乐器相似的方式振动,并且具有规律性的、可预测的频率。物理学家通过研究这些振动了解恒星的内在机理,同时发现围绕其运转的行星。最新研究发现,科学家还可以利用恒星的振动探测100年前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所预测的时空中难以捉摸的涟漪——引力波。
恒星在“青少年时期”会经历数次重要变化。一项新研究显示,在过去18年中,一颗距离地球4250光年的巨大原恒星正在经历戏剧性的变化。 1996年,科学家使用射电望远镜观察了一个名为W75N(B)的恒星形成区域,该云状物中的一个天体——VLA 2,有微乎其微的结构:它的磁场没有固定到特定方向,而且来自该恒星的电离物质流(该恒星版本的太阳风)以相似的速度向各个方向喷涌。
一颗红矮星及其褐矮星伴星在约7万年前以不到1光年的距离从太阳系外围掠过。根据一项最新的研究,大约在现代人开始从非洲向欧洲迁徙的同一时间,一颗最新发现的太阳的恒星邻居也恰好在悄悄穿过太阳系的尽头——这也是有证据可查的太阳与另一颗恒星的最近距离的接触。
2015年3月6日出版的Science 杂志 (Science 2015, 347, 1126 – 1128) 发表了由欧洲南方天文台S. Geier小组与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韩占文小组组成的国际合作团队完成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该团队使用位于夏威夷的10米级Keck II望远镜以及Pan-STARRS1 巡天望远镜,发现了一颗银河系最高速度的恒星(一颗超...
据英国《每日邮报》网站近日报道,欧洲空间局(ESA)的普朗克(Planck)太空望远镜最新公布的数据表明,宇宙大爆炸后第一批恒星形成的时间,要比此前预计的晚1亿多年,研究人员表示,最新研究将改变我们对于宇宙演化历程以及暗物质和暗能量的理解。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高能天体物理研究组最新研究结果揭示了一个从恒星级黑洞到星系中心超大质量黑洞的普遍尺度关系。该工作即将发表在《天体物理期刊通讯》上(周新霖、袁为民等,ApJ Letter, 2015, 798, L5;arXiv:1411.7731)。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