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大气科学 >>> 大气物理学 大气化学 大气探测 动力气象学 天气学 气候学 云与降水物理学 应用气象学 大气科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大气科学 极端气候相关记录30条 . 查询时间(0.076 秒)
2024年2月25日,由我校牵头承担的“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自然灾害防控与公共安全”重点专项2023年度青年科学家项目“极端气候下大尺度森林火灾风险和火蔓延预测技术研究”的项目启动会暨实施方案论证会在合肥顺利召开。
全球变化背景下,极端气候事件越来越表现为多种事件时空交织,形成复合极端事件。相比单一类型极端事件研究,复合极端事件的研究相对不足,但其带来的社会经济影响往往更大。其中一个典型例子是发生在2020年中国东部的洪水-热浪空间复合极端事件,其对当地水资源、农业生产、公共卫生和基础设施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事件复杂动力条件难以模拟且环流对外强迫响应高度不确定的背景下,王君、葛全胜等联合国内外多位科学家针...
《巴黎协定》提出将全球温升控制在工业化水平前最多2℃的水平,并努力限制在1.5℃。由于气温的空间变异性,全球不同区域达到温升1.5℃或者2.0℃的时间并不一致。因此,全球及区域不同温升情景下,极端气候及其人口暴露度的变化仍然不是很清楚。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AR6)指出相对于工业革命前,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气候事件发生更为频繁。由极端事件引发的气象灾害及衍生灾害导致的损失不断增加,灾害风险不断加大,严重影响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等方面,引起广泛关注(Qin and Xie, 2016, 2017)。《巴黎协定》提出本世纪末将全球温度升高保持在相对于工业化革命前水平2.0℃以内,并为温度升高控制在1.5℃...
气候变化与极端气象灾害事件对人类社会与地球自然生态系统产生越来越严峻的威胁与挑战。2020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宣布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排放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全面有效落实《巴黎协定》注入了强大动力,有力地推动了国际社会朝向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方向迈进。
为了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确定了把全球平均温度较工业化前水平上升的幅度控制在2°C、最好1.5°C这一目标。自这一温控目标提出以来,1.5oC和2oC温升所造成的气候影响问题,成为了科学界和决策者高度关注的话题。尽管包括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 1.5°C特别报告在内的诸多研究均定性地得出结论,即在全球尺度上,1.5°C较之2°C温升能够显著减缓极端气气候事件带来的影响。但是...
2020年8月18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全球变化及应对”重点专项“小冰期以来东亚季风区极端气候变化及机制研究”项目年会暨课题进展中期检查会在线召开。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丁一汇院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王会军院士、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陈发虎院士、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张建云院士、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翟盘茂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周天军研究员、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志红教授、加拿大环境与气候变化部高级...
以1960年以来西藏境内已有记载的27次冰湖溃决灾害事件作为研究对象,基于西藏国家气象站点长时间序列(有效记录至今)日气温和日降雨数据,计算得到16个极端气温指数和6个极端降雨指数。
极端气候变化日渐加剧的背景下,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日益加剧,人口迁移成为受灾民众适应性的行为选择。从政策、安置规划、社会资本3个层面对灾害移民的适应性策略进行了初步探析,认为要基于灾害移民需求,创新灾害移民政策;因地制宜,创新安置规划方式;借助产业结构调整、人力资本开发,加强社会资本建设,以增强灾害移民面对极端气候事件的适应性,最大限度减轻极端气候变化的灾害影响。
2019年7月12日-14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北方地区极端气候的变化及成因研究”项目2019年度进展研讨会在南京举行。来自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单位的多位专家受邀参会,项目组全体研究骨干人员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由项目首席科学家王会军院士主持。本次会议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本项目四个课题组分别组织召开了内部研讨会,各位课题骨干汇报交流了近一年来的研究进展情况和亮点研究成...
基于RCP4.5情景下6.25 km高分辨率统计降尺度数据,使用国际上通用的极端气候事件指数,分析雄安新区及整个京津冀地区未来极端气候事件的可能变化。首先对当代模拟结果进行评估,结果表明,集合平均模拟可以较好地再现大部分极端气候事件指数的分布,且对与气温有关的极端气候事件指数模拟效果较好。但也存在一定偏差,特别是对连续干旱日数(CDD)的模拟效果相对较差。
近日,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小冰期以来东亚季风区极端气候变化及机制研究”的第二课题“历史时期极端气候变化机制和社会经济影响研究”在我校启动。中国科学院院士王会军、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方修琦教授、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满志敏教授、中国科学大气物理研究所竺南中心主任李双林、我校环境学院马腾教授等专家学者参加了课题启动会。“历史时期极端气候变化机制和社会经济影响研究”由环境学院大气科学系张仲石教授负责...
按照科技部专业管理机构的工作安排,我校王会军院士牵头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国北方地区极端气候的变化及成因研究”于8月14日在南京召开了项目中期总结会议。本次会议邀请了项目责任专家、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翟盘茂研究员,以及国内同行专家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陆日宇研究员、北京大学谭本馗教授、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马耀明研究员、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闵锦忠教授、江志红教授、周伟灿教授等出席会议,并组成专家组;科技...
非洲大陆是全球对于未来气候变化最为脆弱的地区之一。2018年4月23日,中国科学院大学国际学院津巴布韦留学生Shingirai Nangombe与其导师、国科大岗位教授周天军的研究团队合作,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Nature Climate Change在线发表文章,揭示了《巴黎协定》温升目标下非洲极端气候的变化,指出将全球温升目标控制在1.5℃而不是2℃能够显著降低非洲地区的热浪发生风险。
国际地质研究计划IGCP630项目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诚邀您参加在中国中部美丽城市——武汉举行的《深时极端气候环境与生物响应国际研讨会》。本次研讨会将包括一个为期三天的室内会议,并辅以会前和会后的野外地质科考路线。会议地质考察的内容分别为中国典型的海、陆相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剖面、海陆相下-中三叠统沉积序列以及保存完好的重要极端气候、环境和生物事件(即雪球事件、显生宙五次大灭绝及其后的生物复苏过程...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