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信息科学与系统科学 >>> 信息科学与系统科学基础学科 系统学 控制理论 系统评估与可行性分析 系统工程方法论 系统工程 信息科学秘系统科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31-45 共查到信息科学与系统科学 教授相关记录1672条 . 查询时间(1.382 秒)
马叶涵,上海交通大学自动化系助理教授。科研方向:工业物联网;信息物理系统;边缘计算;机器学习。科研项目:主持,国自然基金青年项目,“基于端-边动态分流的工业信息物理系统协同控制及性能优化”,在研;主持,上海市“晨光计划”,“基于边缘计算动态调度的工业控制系统性能优化”,在研;骨干,国自然“未来工业互联网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重大研究计划,“面向多场景端到端性能可控的信息工业互联网架构”,在研;主持,...
龙承念,上海交通大学自动化系博士生导师、教授。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信息物理系统。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面上和上海市科委“科技创新行动计划”高新技术领域项目等10余项,与中国船舶工业集团、上汽集团、蚂蚁集团等建立了深度的科研合作。
李贤伟,上海交通大学自动化系博士生导师、副教授。研究方向:鲁棒控制理论,网络化控制理论,多智能体控制理论。承担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具有时/空稀疏通信的多智能体输出反馈协同控制研究(2022,54万),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边事件触发机制的多智能体协同控制(2021,20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线性多智能体系统的自适应事件触发协同控制(2020,26万)等。
戴文斌,上海交通大学自动化系博士生导师、教授。科研方向工业边缘计算系统建模语言,软件模型工程与代码自动生成。科研项目:2022-2024国家自然基金优秀青年项目(主持),2021-2023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网络协同制造与智慧工厂专项(主持),2020-2023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主持),2019-2021工信部工业互联网发展专项(参与),2018-2023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面向智能制造的软件...
邹艳妮,女,1979年9月出生,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研究生学历,2016年12月毕业于南昌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获博士学位。联系方式:zouyanni@163.com。
尹秀霞,女,1984年4月出生,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南昌大学赣江青年学者。主要从事网络化控制系统安全控制、多智能体系统的一致性控制、预测控制以及分布式事件触发机制的研究。目前担任国内外控制领域重要期刊审稿人。
镉是我国农田土壤污染的首要污染物,威胁农产品质量安全。稻米是我国人群膳食镉摄入的最主要来源。大尺度的土壤与稻米协同采样调查发现,稻米镉与土壤镉以及土壤性质间的量化关系较差(R2通常低于0.2),时常存在“土壤镉超标而稻米不超标,或土壤镉不超标但稻米超标”的现象,这给污染耕地质量类别划分和风险评估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
苏友峰,男,1982年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2005年、2008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分别获学士、硕士学位,2012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机械与自动化工程学系,获博士学位。2012年5月至2013年6月在香港中文大学机械与自动化工程学系任博士后研究员。2013年6月起先后任职于福州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2013-2021),福州大学计算机与大数据学院(2021--)。研究方向包括:...
王鹏,男,校聘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共党员,2019年毕业于东北大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同年9月进入福州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工作。 主要从事切换系统控制、正系统的性能分析与综合、人工神经网络、动力系统的稳定性分析与控制等领域的研究。
陈晓锋 男 福建 南安人 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包括:多智能体协同、非线性系统、切换与混杂系统等。陈晓锋博士已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与会议上已发表(含录用)论文十余篇。
姚小兰,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博士生导师、副教授。研究方向:1.复杂系统建模、控制、优化;2.工程系统的综合控制与优化。近5年承担的科研项目:1.室内多自由度模拟滑雪训练系统研究。
吕茂斌,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研究方向:1.理论研究:多智能体分布式协同控制、内模控制、智能学习算法、智能控制与优化等。2.应用研究:无人系统控制、决策与优化,包括基于机器学习的多无人车协同控制、基于强化学习的无人机集群协同控制、机器人鲁棒控制与协同控制等。近5年承担的科研项目:1.复杂动态系统智能理论与方法,2021.12-2025.11,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
刘沈豫,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硕士生导师、预聘助理教授。研究方向:1.混合/切换系统控制理论;2.基于矩阵扰动的网络系统稳定性分析与控制设计。
刘烨斌,清华大学自动化系脑与认知科学研究所教授。研究领域:三维视觉、数字人体技术、计算摄像。长期致力于动态三维重建理论和关键技术创新,率先构建了多视角变光照高精三维重建装置,做出了系列创新(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近年针对二十年来长期制约“复杂场景-精简感知-实时重建”发展的基础表征难题,提出了三维场景多元表征(隐表面、体态模板等)模型与协同优化机理,突破了单一表征难以兼顾精度和鲁棒性的矛盾,设计...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