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材料科学 >>> 材料科学基础学科 材料表面与界面 材料失效与保护 材料检测与分杂技技术 材料实验 材料合成与加工工艺 金属材料 无机非金属材料 有机高分子材料 复合材料 材料科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2 共查到材料科学 金属碳化物相关记录12条 . 查询时间(0.069 秒)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专利:一种覆有金属碳化物涂层的碳基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随着柔性透明电子技术的兴起,二维半导体材料近年来备受关注,特别是直接带隙特性使得这些二维结构有望应用在光电子学领域。在过去十年里,研究者们已相继发展出MoS2和磷烯等典型的具有直接带隙的二维半导体材料。然而,MoS2的带隙是层数依赖性的,直接带隙仅能在单层结构中实现,而磷烯在空气环境中的化学性质不稳定。因此,近年来众多研究致力于优化这些二维结构并探索更多的二维半导体组员。二维过渡金属碳化物(MXe...
近日,我校化学与材料学院高庆生教授与复旦大学化学系唐颐教授团队合作,在国际顶级期刊Advanced Materials上发表了题为“Structural Design and Electronic Modulation of Transition-Metal-Carbide Electrocatalysts toward Efficient Hydrogen Evolution”的综述文章【IF:...
金属/金属碳化物 (M/MC)异质结构由于具有高的活性、导电性及电化学稳定性,被认为是未来替代Pt基贵金属催化剂的理想材料之一。然而,由于层状材料不受晶格匹配的限制,其合成条件较为苛刻(如超高真空、高温及较长的合成周期)。因此,发展一种简单、通用而高效的合成M/MC材料的方法极富挑战性。利用氯化法从碳化物中提取非碳原子生成碳化物衍生碳(CDC)这一途径已经被广泛报道。通常,要实现碳化物向CDC转化...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二维材料与能源器件研究组研究员吴忠帅团队通过在KOH溶液中震荡处理二维金属碳化物纳米片(MXene),成功制备了层间距扩大的碱化MXene纳米带,并发现其具有优异的储钠和储钾性能。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纳米能源》(Nano Energy)杂志上(DOI: 10.1016/j.nanoen.2017.08.002)。MXene是一类新型二维金属碳(氮)化物纳米片,常见...
近日,我所二维材料与能源器件研究组(DNL21T3)吴忠帅研究员团队发展了一种同时氧化和碱化的新策略,一步法实现了二维金属碳化物纳米片(Ti3C2 MXene)向超薄钛酸钠或钛酸钾纳米带的转变,发现其具有优异的储钠和储钾性能。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ACS Nano(DOI:10.1021/acsnano.7b01165)上。MXene是一类新型二维金属碳(氮)化物纳米片,具有优异的电化学性能,一般由三...
近期,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梁长浩研究员课题组在碳包覆过渡金属碳化物(TMC/C)纳米颗粒合成方面取得进展,相关结果以全文的形式发表于Carbon杂志上(Carbon, 2016, 100, 590-599)。过渡族金属碳化物(TMC)是一种共价键、离子键和金属键共存的特殊材料,因此展现出独特的电学及力学性质。然而在应用过程中材料表面的碳易被氧化,导致材料表面结构发生改变,最终影响其物理与化学性...
自2004年石墨烯被发现以来,探寻其他新型二维晶体材料一直是二维材料研究领域的前沿。正如石墨烯一样,大尺寸高质量的其他二维晶体不仅对于探索二维极限下新的物理现象和性能非常重要,而且在电子、光电子等领域具有诸多新奇的应用。近年来,除石墨烯外,二维六方氮化硼、过渡族金属化物、氧化物、黑磷等二维材料也被制备出来,极大地拓展了二维材料的性能和应用。
通过第一原理方法系统地研究了IVB和VB过渡族金属碳化物块体以及表面的结构和电子态性质. 讨论了不同碳化物表面褶皱的共同特征和相互差别、碳化物表面褶皱的产生对表面电子分布情况和表面能的影响、碳化物的结合能和表面能的变化趋势、以及表面能与结合能之间的关系. 提出了块体结合能和表面褶皱程度两种因素共同影响和决定IVB和VB过渡族金属碳化物(001)表面能的观点.
摘要详细分析和比较了3D炭/炭复合材料及其添加难熔金属碳化物的试样在三种烧蚀条件下的烧蚀结果、微观结构及形貌。SEM观察结果显示,纤维与基体间的界面优先烧蚀现象对纯炭/炭试样是普遍存在的,相反,对难熔金属碳化物掺杂的炭/炭试样而言,纤维却总是优先被烧蚀;纤维单丝相对基体优先烧蚀越明显,材料宏观烧蚀率越大。对纯炭/炭试样烧蚀表层区的TEM观察结果表明,在烧蚀过程中炭纤维和基体炭均发生明显的微观结构变...
摘要通过对炭/炭复合材料(C/C)和添加难熔金属碳化物炭/炭复合材料(C/C+MC)的微观结构对比分析,研究了二者在电弧加热器上的烧蚀机理。结果表明,难熔金属化合物(MC)在烧蚀过程中进入到距表层几个微米之内的纤维和基体炭微晶内,明显影响了相邻微晶的形貌。MC的存在,一方面,加大了机械剥蚀等力学因素引起的质量损失,增大了试样表面粗糙度,从而进一步加重了烧蚀;另一方面,MC具有降低碳的升华总量的效应...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