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 >>> 植物保护学 >>> 植物检疫学 植物免疫学 植物病理学 植物药理学 农业昆虫学 植物病毒学 植物病虫害测报学 抗病虫害育种 有害生物化学防治 有害生物生物防治 有害生物综合防治 杂草防治 鸟兽、鼠害防治 植物保护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植物保护学 抗药性相关记录82条 . 查询时间(0.108 秒)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蔬菜虫害防控创新团队破解了重大农业害虫小菜蛾在对Bt生物杀虫剂进化产生抗药性后维持正常生长发育的奥秘,为田间害虫抗药性治理提供了全新思路。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先进科学(Advanced Science)》上。
昆虫与寄主植物协同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化学防御体系为杀虫剂代谢抗性进化提供了“前适应”的遗传基础,然而两者关联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吴益东教授团队通过对两种全球性害虫(草地贪夜蛾和甜菜夜蛾)CYP9A亚家族P450基因离体和活体功能的系统解析,揭示了昆虫P450基因介导寄主植物适应性和抗药性进化的内在机制。近日,该研究成果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在线发表。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蔬菜虫害防控创新团队揭示了重大农业害虫小菜蛾对Bt生物杀虫剂抗性进化的新机制,为田间小菜蛾Bt抗性的早期监测预警及抗性精准治理提供了重要的依据。相关研究结果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
近日,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农药毒理学及有害生物抗药性团队研究成果以“Microbiome variation correlates with the insecticide susceptibility in different geographic strains of a significant agricultural pest, Nilaparvata lugens ”为题在npj...
害虫抗药性常常伴随适合度代价(如发育延迟、生殖力降低等)。但有些小菜蛾种群对Bt杀虫剂的抗性没有任何适合度代价,小菜蛾是如何协调抗性与适合度代价一直是亟待解决的科学谜团。2022年10月13日,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本所张友军团队论文“A single transcription factor facilitates an insect host combating ...
2022年8月19日下午,上海市农业科技服务中心邀请有关专家对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生态所主持的上海市科技兴农重点攻关项目“稻田杂草稻和抗药性杂草绿色防控技术研究”执行情况进行了跟踪检查。专家组实地考察了项目示范基地的杂草稻绿色防控现场效果,并听取了项目负责人项目实施情况的汇报。
2022年8月19日下午,上海市农业科技服务中心邀请有关专家对我院生态所主持的上海市科技兴农重点攻关项目“稻田杂草稻和抗药性杂草绿色防控技术研究”执行情况进行了跟踪检查。专家组实地考察了项目示范基地的杂草稻绿色防控现场效果,并听取了项目负责人项目实施情况的汇报。
该技术采用人工饲料浸药法的诊断剂量监测二化螟抗药性。在人工饲料浸药法的诊断剂量下制作带药的人工饲料,监测二化螟田间种群对药剂的抗性水平,选用三唑磷、杀虫单、阿维菌素和氯虫苯甲酰胺,各药剂的诊断剂量:阿维菌素为1.502 mg a.i./L,杀虫单为38.8334 mg a.i./L,三唑磷为20.9033 mg a.i./L,氯虫苯甲酰胺为20.2148 mg a.i./L。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快...
植保土肥所水稻病虫害团队在前期研究中发现Zn2Cys6锌指蛋白转录因子MoIRR的突变能够使病菌产生抗药性。而本研究通过转录组分析发现抗药性菌株中杀菌剂咯菌腈相关代谢通路表达水平显著升高,敏感性分析确定抗性菌株对咯菌腈敏感性显著提高,这项研究对通过咯菌腈与稻瘟灵复配控制抗药性群体数量具有指导意义。该研究成果发表在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上,由水稻病虫害团队完成,第一作者为...
近日,西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何林教授课题组发现环状RNA(circ1-3p)通过海绵吸附作用,促进谷胱甘肽S-转移酶基因TcGSTm04的过表达,调控朱砂叶螨对丁氟螨酯的抗药性。该研究首次揭示circRNA对害螨解毒酶基因表达的调控功能,阐明了节肢动物抗药性调控的新机制,为害螨抗药性治理及害虫(螨)circRNA的功能研究提供了参考。相关研究“Circular RNA, circ1-3p, is i...
2021年12月27日,受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委托,作为国家农业行业标准《草地贪夜蛾抗药性监测技术规程》主要起草单位,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联合全国农技中心、南京农业大学共同组织召开农业行业标准审定会,对《草地贪夜蛾抗药性监测技术规程》(送审稿)进行审定。来自草地贪夜蛾治理策略、有害生物抗药性研究、农药登记管理、标准管理等方面的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参加审定,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全国农技中心、中...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在《自然通讯》在线发表了最新研究论文,首次发现气候变化可通过扩大害虫的越冬分布范围促进害虫抗药性的发展。而这会使农业生产遭受因气候变化带来的害虫分布范围扩大和农药抗性增强的双重打击,导致害虫防治强度增加,进而带来更大的经济损失。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粮食作物虫害监测与防控创新团队首次揭示麦蚜优势种--荻草谷网蚜的次级共生菌Hamiltonella defensa提高宿主蚜虫对化学农药的抗性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害虫防治科学(Pest Management Science)》上。
据中国农业科学院最新消息,该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蔬菜虫害防控创新团队,在国际上率先揭示了一组6个特殊蛋白修饰关键抗性基因、使害虫获得抗药性的新机制。这大大拓展了人们对害虫抗性形成原理的认知,并为田间广泛发生的解毒抗性监测预警和综合治理提供了理论依据。相关研究成果5月5日在线发表于《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
为明确黑龙江省西部草原蝗虫对杀虫剂的抗性,实现对草原蝗虫的高效节药治理,采用点滴法于2010年和2013年检测当地优势种大垫尖翅蝗Epacromius coerulipes不同种群对10种常规杀虫剂的敏感性,并测定3种增效剂对杀虫剂的增效作用。结果显示,与相对敏感基线相比,2010年大垫尖翅蝗肇源、林甸和杜蒙种群对有机磷类杀虫剂马拉硫磷、三唑磷和辛硫磷均未产生抗性抗性比在1.09~3.32之间;...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