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地球物理学 >>> 固体地球物理学 空间物理学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地球物理学 克拉通相关记录36条 . 查询时间(0.137 秒)
大陆主要由克拉通和造山带构成,其中克拉通主要形成于18亿年以前的地球早期,是地球表层的重要组成单元。古老克拉通多具有巨厚(>200 公里)的岩石圈根,且由于其密度和热流值较低、刚性较大,能够避免遭受后期地质作用的改造而保持稳定(吴福元等, 2014)。因此,克拉通形成后基本无明显的地震活动和岩浆作用,是地球上最稳定的地区。然而,大量研究表明全球克拉通的巨厚岩石圈根可以发生部分乃至整体性的移除,从而...
巨厚、亏损和难熔的克拉通岩石圈地幔是地球上古老克拉通大陆长期稳定的关键因素,也是金刚石成矿的主要场所。然而,大量的证据表明克拉通岩石圈的山根经历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致使岩石圈被不同程度地减薄。尽管如此,现今看到的大多数稳定的克拉通都已经恢复了当初太古代时期的岩石圈厚度(150-200 km),即存在可能的“克拉通再生”过程(recratonization)。前人对于克拉通破坏做了大量的机理研究,但对...
环太平洋成矿域是全球三大成矿域之一,探明金储量超过全球探明储量的10%,被称为“金指环”。其中,太平洋西岸的华北克拉通探明金储量超过5000吨,是中国最大的金成矿带,多个矿集区分布在两条北北东向展布的带上(图1)。太平洋东岸的内华达探明金储量超过6000吨,也主要分布在两条带上(图2)。两条成矿带的成矿年龄略有差异,远离俯冲带的成矿年龄略老于靠近俯冲带的成矿年龄。
克拉通是地球上古老而又稳定的大陆地块。克拉通的岩石圈地幔是金刚石的宝库,它们形成于25亿年前的太古宙和16-25亿年前的古元古代(Peslier et al., 2010; Lee et al., 2011)。克拉通型岩石圈地幔具有明显的特征:厚度巨大(可达300 km)、密度较低、亏损玄武质成分、高度难熔、地温梯度低(Lee et al., 2011),而且岩石圈地幔的年龄越古老,其密度就越小,...
碳元素在地球各圈层间的循环影响着全球环境、气候乃至生物的长期演化。在碳循环各环节中,碳的具体迁移形式及相关定量估计是地球科学交叉领域的研究前沿和热点(相关前沿报道见《俯冲的碳》《大氧化事件与Lomagundi事件——由深部碳循环和增强的去气作用导致》)。
克拉通(源于希腊语Kratons,意为“强度”)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大陆地块,缺乏明显的火山活动和大地震,传统上被认为是稳定的。然而,位于我国境内的华北克拉通却并非如此,其形成于18亿年前,此后进入长期稳定的演化阶段,直到2亿年前,华北克拉通东部发生了大规模的火山活动和大地震,丧失了原有的稳定性。克拉通为什么会失去稳定性?这是经典板块构造理论无法解释的地质现象。针对这一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
太华杂岩位于华北克拉通南部,其组成复杂,记录了几乎所有早前寒武纪各阶段重要的地质事件;此外,由于其所处特殊地理位置,研究太华杂岩对于华北克拉通早前寒武纪地壳形成和演化、构造单元划分和基底拼合等都具有举足轻重的科学价值。本文综合已有的岩石学、变质作用、地球化学以及同位素年代学等诸多研究工作,得到以下阶段性结论和认识:1)将鲁山地区太华划分为以深成侵入岩为主的片麻岩系和以变质沉积-火山岩为主的表壳岩系...
2018年1月2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审批批准同意“华北克拉通”重大研究计划实施结束。自2007年决定立项以来,发布项目申请指南8次,共收到各类项目申请214项,共资助项目66项,其中培育项目2项,重点支持项目55项,集成项目4项,战略研究项目5项,资助总经费20000万元。
在华北克拉通东北边界带,完成了1条NW-SE走向长约900km的大地电磁测深剖面工作;该剖面西北始于中亚造山带内部的贺根山杂岩带,向SE依次穿过宝力道弧、索伦-林西缝合带、温都尔庙杂岩带、白乃庙弧、内蒙地轴、燕山造山带、最后终止于华北克拉通内部的辽河坳陷。采用大地电磁阻抗张量分解技术对所有测点的维性、区域地电走向进行了分析,沿剖面的数据具有较好的二维性。利用NLCG二维反演方法,得到了沿剖面地下二...
2015年10月29日,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与汤森路透旗下的知识产权与科技事业部在北京联合举办《2015研究前沿》报告发布会暨专家研讨会,共同发布《2015研究前沿》报告。《2015研究前沿》由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与汤森路透联合成立的新兴技术未来分析联合研究中心发布。该报告基于汤森路透的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ESI)数据库中的1万多个研究前沿,甄选出了201...
克拉通破坏不仅体现在厚度的减薄,还体现在热状态的改变。这种改变可以用热流来表征、盆地古温标来记录,以及用热演化模拟来解释。然而华北克拉通热体制究竟是怎样?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演化研究室研究员何丽娟经过研究,综合华北克拉通的热流、热岩石圈厚度、盆地热历史,以及华北克拉通的热模拟结果,从地热学角度剖析克拉通破坏,很好的揭示了华北克拉通破坏动力学机制。热流调查表明,只有一个小的冷核保存在...
华北克拉通不仅有被破坏的东部块体,还有基本保持稳定的西部块体,它是研究大陆形成与演化的最佳场所。因此,华北克拉通地区的地下结构和地球动力学特征等一直是地球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与行星物理实验室副研究员王建与日本东北大学教授赵大鹏合作,发展了一种P波各向异性层析成像新方法,在探测地球内部现今速度结构的同时,能够获取三维各向异性结构,进而可以研究地球内部介质岩性及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实施的“华北克拉通破坏”重大研究计划已经进入集成和综合研究阶段,为了进一步提高对华北克拉通破坏过程的机制和动力学认识,更好地构建大陆形成和演化的创新理论,经“华北克拉通破坏”专家组讨论决定组织召开一次题为“华北克拉通破坏与太平洋俯冲作用关系”的专题讨论会。会议的宗旨:通过大地构造学、地球物理学、岩石-地球化学、矿物物理高温高压实验和数值模拟等多学科科学家的专题讨论,科学阐明华...
2015年1月29日上午,2014年度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颁奖仪式在中国科学院举行。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朱日祥院士、张宏福研究员与杨进辉研究员领衔的“华北克拉通破坏研究集体”荣获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院士为研究集体获奖代表杨进辉研究员颁奖。
秦岭造山带与其南北两侧华北克拉通和扬子克拉通属三大构造单元,不论其各构造单元体还是其界带构造均甚为复杂,并受到多期次构造运动的制约,形成了大陆内部特异的造山过程.尽管在这一地域曾做过大量的地表地质工作和一些相关的地球物理工作,但对其壳、幔精细结构、深层动力过程,特别是同步穿越华北克拉通、秦岭-大巴造山带和扬子克拉通系统的耦合研究甚少.为了研究和探索该地域的壳、幔精细速度结构和其形成的深层过程,专门...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