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理论语言学 >>> 普通语言学 比较语言学 语言地理学 社会语言学 心理语言学 语言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理论语言学 框架相关记录27条 . 查询时间(0.14 秒)
语言景观学关注公共空间中的多语及多模态沟通现象,旨在揭示公共标识牌背后的意识形态和身份认同等社会语言学课题。从语族活力和定量分布法,到都市语言学和民族志方法,当前国际语言景观研究已日趋深入,呈现出跨学科的发展态势。本文综合分析了语言景观的定义范围,梳理了语言景观研究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为国内的语言景观研究提供了新的分析维度,有助于我国学者从对标识牌语言的简单统计分类过渡到对语言景观构成深层次原因...
本批评话语研究采用语料库驱动的方法对电影中的反语言现象进行分析。反语言是一种比较极端的社会方言变体,它在语音、词汇语法和语义3个层面表现出某些特殊的形式。2015年上映的《老炮儿》是一部家庭和兄弟情谊交织在一起的电影,本研究采集该电影的字幕作为研究边缘话语与文化翻译的社会语料。多数学者从文化翻译的角度来分析这部电影,以展示目标语(即英语)观众如何通过翻译来理解北京方言(源语文化),而对于影片反语言...
基于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以及多模态语用分析框架,从非语言层面、信息载体、与语言层面的关系、语言层面四个方面构建了即时通讯多模态语用分析框架。通过对QQ和微信群语料进行定量分析,发现即时通讯交际中,模态的使用与聊天内容和交际者身份有着较大的关系。文字模态是主要呈现方式,其次为表情符。模态间在语用上呈现互补和非互补关系,以互补关系为主,表现为强化、凸显、说明、表态关系。多种模态的选择符合了语言的顺应。
认知语法从生成语法的阵营中脱离出来,代表了一种新的语言学研究范式。从理论假设看,认知语法比生成语法有更好的开放性、兼容性和灵活性。本文试图在Langacker认知语法识解理论框架下,从详细度、聚焦、突显和视角四个维度来阐释德语语言现象,一方面从认知视角"另眼"观察德语语法结构与语义特征,以探寻德语语言现象背后的认知理据;另一方面通过对识解理论观点的示例阐述,说明认知语法对语言研究具有良好的解释力和...
本文通过梳理基线/阐释理论框架下的英语限定词、时态、情态、语态、体态、归一性和小句等结构系统及其功能研究,深入考察了认知语法的语言系统观和层次观。我们认为,从早期研究看,认知语法在语言的系统性和层次性研究方面存在不足,但在后期和当前研究中,语言结构的系统性和层次性成为了认知语法的核心课题,相关论述填补了前期研究的漏洞,因此学界需要重新认识和全面把握认知语法理论。
语言研究是人脑研究的重要途径之一,对语言生物属性的探讨为前沿脑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生成语法理论创始人、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教授一直倡导把语言作为心智器官来研究,给语言学贴上了自然科学的标签,使得从语言学角度探讨语言的生物属性成为可能。尤其是从20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随着生成语法理论最简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人类语言生物属性更加明晰化。基于最简思想的语言研究是对以往语言生物属性研究的拓展,直接推动了...
本文依据句法制图理论框架分析汉语非完整体句式的非完句效应,详解非完句效应在不同句法域的多种形态句法消解手段,并提出时间锚定法则从语义层面详述内/外在时间性在非完整体句式的表征方式。不同于进行体标记“在”,普通非完整体标记“着”表现出显著的非完句效应。非完整体句式的时间锚定就是依据断言时间AST-T对事件时间EV-T作出评价。进行体标记“在”的[+中心耦合]特征表明AST-T时间处于EV-T之内,因...
本研究以联结主义作为理论背景,结合语料库研究的相关数据,分析了词汇知识的含义及相关属性的变化过程。我们认为第二语言词汇习得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静态词义的转换学习、动态词汇知识的纠正学习、第二语言词汇知识自主表征。在第二语言词汇习得过程中,最关键的阶段是以词汇用法为主的动态知识的习得。
动结式是独立存在的语言结构,表示施事将能量传递给客体,使其发生状态变化。根据语言编码策略,动结式可分为施事性动结式和客体性动结式。施事性动结式在更详细的层次上凸显非作格动词所隐含的客体和结果论元、及物动词所隐含的结果论元,从而容纳两类动词。客体性动结式凸显非宾格动词所隐含的结果论元,从而使其论元得到饱和。动词能接受动结式所赋予的额外论元是因为动词本身隐含动结式所需要的论元。
现代汉语的时体意义是通过丰富而稳定的体标记实现的。其中完成体一般认为由助词“了”标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了事件轻动词e/v的假设,使动词V移位与之结合成[V-v]结构,然后状语修饰语与[V-v]结构加接形成复合动词,最后复合动词提升与Asp节点上的“了”结合,形成合法的语序。这一假设下“了”所标示的完成体拥有独立的最大投射,也可以说明附加语位置的问题。同时,该假设可以对词尾“了”与句尾“...
以认知语言学为主流的当代语言学研究重在从概念的角度分析和解释语言现象。空间移动事件是人类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经验活动之一,对其概念结构和语言表达的研究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主要介绍四种移动事件概念框架理论,包括以Fillmore为代表的“源点—途径—目标”概念框架、Talmy的“移动主体—移动—路径—参照物”概念框架、Jackendoff对移动事件的“功能—论元”阐释、以及Langack...
虚词知识表示的形式化框架刍议。
框架语义学     框架  语义学       2015/2/2
框架语义学”在我的脑海中是一个经验主义语义学的研究计划,同时也是一个用来呈现这类研究的结果的一个描述框架框架语义学提供了观察词语的意义的一种特别的方式,同时也试图刻画一种语言产生新词和新短语,以及向已有的词语里增加新的意义,或将一段文章中各成分的意义组装到一起,从而形成整篇文章的全部意义等等所需要遵循的原则。通过“框架”这个术语,我在脑海中建立起了全部的概念系统。理解一个概念系统中的任何一个概...
2015年1月22日下午,北京语言大学党委书记李宇明和光明日报副总编李春林共同签署了《联合共建北京语言大学光明文学遗产研究院的框架协议》。光明日报国学版主编梁枢,北语首都国际文化研究基地主任韩经太教授,人文社会科学学部主任华学诚教授,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以及师生代表参加了会议。北语孔子与儒家文化研究所所长方铭教授主持会议。
关于语义逻辑的阐释对于语法研究是极具难度却又必不可少的,须要多学科介入、多维度诠释。语义逻辑是功能语法研究的薄弱环节。本文从语言哲学切入,揭示语言哲学和功能语言学在语义逻辑研究方面的源流关系;通过着重分析维特根斯坦前后期思想,区分“形式语义逻辑”和“自然语义逻辑”,并把这一区分引入功能语法研究,尝试建构功能语法的语义逻辑框架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