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 >>> 土壤学 >>> 土壤生态学 土壤物理学 土壤化学 土壤地理学 土壤生物学 土壤耕作学 土壤改良学 土壤肥料学 土壤分类学 土壤调查与评价 土壤学其他学科 农业资源利用
搜索结果: 76-90 共查到土壤学 农业生态相关记录107条 . 查询时间(0.296 秒)
郭瑞英,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副教授。她的研究领域为植物营养与土壤生态,主要研究方向有:植物-土壤体系C、N循环过程及调控机制、集约化蔬菜种植土壤质量环境演变机制及综合管理。发表论文及专著:郭瑞英, 彭丽华, 陈清, 李红岭, 李晓林, 王敬国. 2006. 秸秆与氰胺化钙调控技术对温室黄瓜生长及氮素残留的影响. 生态环境 15(3) : 633-636.郭瑞英, 陈清, 李晓林, 200...
贾宇,,教授,2013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研究方向:1、农业生态学2、生态化学计量学3、土壤生态方法学研究.
魏敏,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副教授。他的研究方向:土壤微生物生态学、植物-微生物相互作用、固氮微生物基因组学。荣誉、获奖:財団法人ロータリー米山記念奨学金2007-2009;平和中島財団奨学金 2005-2007;日本国際教育支援協会奨学金 2000-2001。发表论文及专著:1.Takeshima K, Hidaka T, Wei M, Yokoyama T, Minamisawa K,...
视频:扬州大学土壤肥料学 土壤肥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二)教学录像。
视频:扬州大学土壤肥料学 土壤肥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一)教学录像。
日前从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所获悉,该所苏以荣项目组在亚热带典型农田土壤中可溶性有机碳(简称DOC)的周转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初步探明了旱地DOC含量大于水田的根本原因。相关成果发表于《整体环境科学》杂志。
邹元春 1981年生,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湿地生态与环境学研究。近年来作为主持人、主要参加人或项目骨干先后参与国家部委科研项目7项,地方科研项目5项;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3篇,其中SCI一区论文2篇,其它SCI论文和EI论文各2篇;参与编写专著和报告3部,累计约10万字;已受理专利申请4项。研究方向: 湿地土壤与环境(铁的生物地化过程与湿地生态系统功能)。
武海涛,男,1978生,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湿地土壤生态过程研究。先后参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项目专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基础工作课题、UNDP/GEF项目、中科院重要方向性项目等多项研究。发表重要期刊和会议论文10余篇,主编、参编著作5部。荣获2009年度中国科学院“朱李月华优秀博士生奖”。研究方向: 湿地土壤生态过程;湿地生物多样性变化与生态系统功能关系。 专家类别: 副研究员。
隋跃宇 1973年生,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黑土侵蚀与修复、黑土肥力、土壤微生物以及土壤发生和系统分类学研究。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50多篇,其中SCI和EI收录论文7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曾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1项。研究方向: 土壤生态
任春颖,女,1980年生,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景观生态、土壤遥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方面的研究。先后参与了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专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以及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等多项研究课题。近年来以第一作者在国内外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十余篇,其中SCI/EI收录7篇,参与编写专著4部。 研究方向: 景观生...
乔云发 1976年生于黑龙江省讷河市,硕士,副研究员。中国土壤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黑土农田碳氮循环方面的研究。比较系统地研究了长期定量施肥对土壤CO2和N2O排放的影响;施肥与黑土碳库活性和稳定性的关系。开展同位素13C和15N方面的相关研究工作。近五年发表论文53篇,其中SCI论文13篇,授权专利2项,受理专利4项。研究方向: 黑土农田碳氮循环。
刘洪家 1963年生,农学硕士,副研究员,现任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黑土生态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黑土退化与修复学科组成员,黑龙江省园艺学会会员。主要以丘陵黑土农作区为研究对象,以防治水土流失为重点,以探索最优的水土流失治理模式为目标,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研究,为我所黑土生态基础研究、经济技术可持续发展相关研究等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发表论文1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
2012年5月18日,应湿地生态与环境研究中心邀请,美国佛罗里达海湾大学沼泽湿地中心副主任张立博士到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进行了学术交流访问,并作了题为“Development of Wetland Research Park in USA”的学术报告。
生物固碳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直接有效的二氧化碳固定途径,其中具有固碳功能的微生物分布广泛,它们有很强的环境适应能力。从整个生物圈的物质、能量流来看,二氧化碳的微生物固定是一支绝不容忽视的生物固碳力量。因此,研究微生物固定二氧化碳的生态环境效应具现实意义。
2011年8月23日上午,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副所长,石家庄农业资源研究中心主任马七军、胡春胜副主任、杨永辉副主任一行前来我所进行学术交流,学术报告会由我所刘殿伟副所长主持,我所科研人员及研究生40余人参加了报告会。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