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大气科学 >>> 气候学 >>>
搜索结果: 136-150 共查到气候学 气候变化相关记录912条 . 查询时间(0.246 秒)
2020年8月24日,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发布 《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 (2020)》(以下简称“蓝皮书”),从大气圈、水圈、冰冻圈、陆地生物圈和气候变化驱动因子等方面提供中国和全球气候变化状态的最新监测信息。
记者从中国气象局获悉,为满足低碳发展和绿色发展的时代需求,科学推进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现予发布《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0)》,提供中国和全球气候变化的最新监测信息,科学客观地反映气候系统变化的新状态,切实发挥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支撑作用。
2020年8月18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全球变化及应对”重点专项“小冰期以来东亚季风区极端气候变化及机制研究”项目年会暨课题进展中期检查会在线召开。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丁一汇院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王会军院士、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陈发虎院士、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张建云院士、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翟盘茂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周天军研究员、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志红教授、加拿大环境与气候变化部高级...
近年来,全球气候系统的变暖趋势持续,气候风险不断上升,城市更显脆弱。建设气候变化适应性城市可有效降低高温、干旱、雨洪、海平面上升等给城市带来的不利影响,目前各国在城市适应气候变化方面,都在采取积极行动并在策略上具有共性。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开放获取期刊《科学报告》最新发表一项气候变化研究的论文称,如果温室气体预估排放量不会下降,那么到本世纪末,像2018-2019年中欧干旱那样的破纪录两年期干旱的发生频率,预计将上升。论文通讯作者、德国亥姆霍兹环境研究中心维塔尔·哈里(Vittal Hari)及同事,通过分析1766-2019年的全球气候长期数据,对2018-2019年中欧干旱的影响进行评估,发现2018年和201...
国外应对气候变化立法进程与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度呈正相关性。目前,欧盟、英国、德国、法国、芬兰、丹麦、瑞士、韩国、日本、菲律宾、新西兰、墨西哥和南非均正式颁布或完成起草了应对气候变化或低碳发展相关法律。
通过系统梳理日本适应气候变化法律政策的发展历程,分析日本多主体适应气候变化的框架机制,结合其目前具体的适应实践进展,总结出可供中国借鉴的经验启示。
基于RCP4.5(中等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5个全球模式模拟结果的降尺度数据,及SSP2社会经济路径下的GDP和人口密度数据,对21世纪京津冀地区(北京、天津和河北的统称)未来2021—2040年(近期)、2046—2065年(中期)、2080—2099年(末期)的高温GDP和人口暴露度进行多模式集合预估。
气候变化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并对自然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造成了各种负面影响。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经济评估是气候变化研究中的重要问题。而可计算一般均衡框架下的综合评估模型(CGE_IAMs)是评估气候变化经济影响的有效手段之一,文中对气候变化影响经济评估的主要CGE_IAMs进行了文献调研,并对这些模型进行了比较分析。
通过中国1950—2010年降水日值0.5°×0.5°格点数据和CMIP5的6个气候模式数据,以2010年舟曲8·7特大山洪泥石流为例,估算此次灾害发生的降雨重现期,并估算未来同等重现期下的降雨量,基于HEC-HMS和FLO-2D模型模拟该降雨量下山洪泥石流堆积面积与泥沙冲出量,进而得到了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泥石流危险性变化
2020年7月23日,作为清华大学2020年全球暑期学校课程之一的“气候变化大讲堂”面向全球师生开课。本期大讲堂的主题是“后疫情世界的气候治理”,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先生受邀发表荣誉致辞,这也是古特雷斯先生自新冠疫情暴发以来首次面向全球师生公开演讲。清华大学校长邱勇代表清华大学全体师生以及世界大学气候变化联盟其他成员学校和清华大学全球合作伙伴学校的师生,向古特雷斯秘书长表示感谢。本次讲堂同时邀请法...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李本纲教授研究团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下,与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IIASA)、法国气候变化与环境研究所(LSCE)等单位的同行合作,研究揭示了短生命气候胁迫物质可以通过气候-碳循环反馈(climate-carbon feedback)产生长期气候效应。该研究发现,该效应的持续时间可长达数十年,远超过其大气停留时间。在2010年,短生命气候胁迫物质通过气候-碳循环反馈产生...
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期刊《地球物理研究杂志:海洋》线上版近日发表的一项新研究表明,全球变暖会导致北冰洋海浪气候发生巨大变化,未来该地区可能会频繁地出现巨浪,严重影响沿海地区居民及基础设施的安全。
中亚地处欧亚大陆腹地,气候干旱、生态系统脆弱。在气候变暖背景下,中亚干旱区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尤为敏感。深入了解中亚地区气候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对加强生态系统管理,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和德国慕尼黑理工大学牵头成立的“中德干旱区生态与环境联合研究中心”致力于干旱区生态环境演变、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等领域研究。自2015年起,新疆生地所联合双方合作单位...
气候变化的检测和归因是评估气候变化及风险、深化认识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影响的一种重要手段。检测归因的结果尤其是对极端事件的归因结论,可为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相关政策和适应方案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