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大气科学 >>> 大气物理学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大气物理学 气候变化相关记录24条 . 查询时间(0.104 秒)
随着化石燃料的大规模使用、森林砍伐和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不断增加,引起全球气候变化,威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如何产生?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我们如何减缓与应对气候变化
随着化石燃料的大规模使用、森林砍伐和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不断增加,引起全球气候变化,威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如何产生?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我们如何减缓与应对气候变化?恰逢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成立十二周年,The Innovation Geoscience创刊之际,18个国家64个研究机构的学者(11位院士,1位诺奖获得者)合作发表了题为“Climate cha...
2021年4月22日,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东亚气候变化的检测归因研究”启动会在国家气候中心召开。会议邀请了来自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加拿大气候与环境部、兰州大学、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兰州气象局等单位的秦大河院士、丁一汇院士、张学斌教授、翟盘茂研究员、黄建平教授、江志红教授、姜大膀研究员、张强研究员等专家到会指导。国家气候中心宋连春主任和巢清尘主任出席了...
土壤不仅承载了绝大部分的陆地生态系统,还扮演着陆气之间水分循环,能量平衡 “调节器”的主要角色,其重要性体现在能够“记忆”来自大气的异常变化信号并反馈到大气中,从而影响气候和生态系统的时空演变。
气候变化背景下,以河岸热排放、陆地氮排放以及取用水调节为主的人类活动改变土壤与河流的水热条件和氮迁移过程,进而影响全球氮循环与水环境。定量评估气候变化与这些人类活动对全球河流温度及氮输送的影响,不但能加深我们对人类活动干扰下的物质能量循环过程的认识,也有助于对河流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近期发表于Journal of Climate的研究工作发现,冬季纬向非均匀的北极增暖能够通过局地的位涡制造以及向中高纬地区的位涡平流,对欧亚大陆冬季气候变化产生影响。过去几十年的气温变化显示,在冬季,北极地区的显著增暖与欧亚大陆中高纬的变冷同时存在(图1)。这种暖-冷变化的强烈对比,近年来备受关注。北极和欧亚大陆暖-冷对比产生的动力机制对理解全球变暖背景下区域气候变化存在...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近期发表于Journal of Climate的研究工作发现,冬季纬向非均匀的北极增暖能够通过局地的位涡制造以及向中高纬地区的位涡平流,对欧亚大陆冬季气候变化产生影响。
在刚刚结束的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2020年会上,大气所严中伟研究员在2月16日“Climate Change and Climate Extremes: Precipitation and Projections”分会中以视频报告的形式介绍了我所在未来气候极端事件对世界人口密集地区可能影响的研究。该分会是大气所周天军研究员应中科院国际合作局建议于2019年提出申请,并邀请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李珍副研究员、严中伟研究员联合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及英国爱丁堡大学构建了中国大陆746个站1960-2017年均一化逐日相对湿度数据集ChinaRHv1.0。分析表明:大多数台站时间序列(91.82%)具有一个或多个非均一性断点。由于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了自动观测,许多台站的主要断点出现在2000年代初,特别是在潮湿和半湿润地区。对于大多数有偏差的台站序列,自动化观测之前的早期人工...
2019年7月24-26日,国际空间科学研究所北京分部(International Space Science Institute-Beijing,ISSI-BJ)在北京成功主办了LEO-LEO星间掩星探测温室气体、水和气候变化国际论坛。来自奥地利格拉茨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欧空局、丹麦气象局、德国GFZ、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气象中心、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等机构的近30位专家...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黄河流域的水循环正在发生显著变化。如何区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流域水循环的影响,仍是目前研究的难点问题,其中蒸散发的确定是相关研究的重要环节。黄河流域自2000年国家实施退耕还林以来,植被覆盖明显改善。然而,植被变化对水资源影响的研究尚存在争议,且可获得的水循环变量数据不确定性较大,特别是蒸散发;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农业灌溉是不可缺少的生产方式,然而在实际...
全球变暖背景下热带大气环流的变化是目前国际上备受关注的问题。热带环流变化与未来热带降水变化关系密切,但其预估的不确定性是目前气候预估中的难点之一。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周天军课题组采用CMIP5多模式的集合平均,针对多种排放情景,估算了丝绸之路核心区达到1.5度和2度增暖的时间,比较了全球平均温度达到1.5度和2度温升阈值时丝绸之路核心区的平均气候和极端气候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相对于当前气候态(1986–2005年),在四种排放情景下(RCP2.6、RCP4.5、RCP6.0和RCP8.5),CMIP5多模式集合预估的丝绸之路核心...
应资源环境学院院长、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勾晓华教授邀请,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高学杰研究员于3月19日到兰州大学榆中校区为本科生讲授《气候变化科学概论》课程。高学杰研究员的课程以“全球和区域尺度的气候系统模式”为主题,从气候模式的相关概念切入,深入浅出地为同学们介绍了气候模式评估的前沿成果。高学杰研究员的课程主要包括气候模式简介、模式比较计划及结果的应用、气候模式的评估、全球模式结果的综...
2017年11月6日,由中国科协联合国咨商环境委员会主办的“千年丝绸之路的未来气候和环境变化”边会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3次缔约方大会(COP23)上成功举办。本次会议在波恩召开,东道国是德国,主席国是太平洋岛国斐济,参会代表约2.5万人。此次大会为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后的首次联合国气候大会,世界各国都高度关注着全球气候治理的未来。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