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大气科学 >>> 大气物理学 大气化学 大气探测 动力气象学 天气学 气候学 云与降水物理学 应用气象学 大气科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大气科学 气候效应相关记录37条 . 查询时间(0.13 秒)
为实现《巴黎协定》温升目标,减缓气候变化,我国于2019年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计划。之后,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也相继提出“碳中和”目标。科学界发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需要大气CO2浓度达峰后持续长期地下降,这需要借助CO2移除方法。在CO2上升期间,海洋充当热储存罐,不断向深层海洋传输热量,减缓全球增暖。然而,在CO2移除阶段后期,深层海洋储存的热量又开始向表层传输,抵消温室气体强迫减弱的降温...
地处黄河流域中游的黄土高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重点关注区域。为改善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状况,治理水土流失,国家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该工程实施二十多年以来,大量坡耕地被转化为草地和林地,区域植被覆盖水平明显提高,入黄泥沙大幅降低。植被建设可通过改变土地利用类型、植被覆盖度和地表反照率等对黄土高原水文气候...
中亚是一个高度农业化的地区。由于降水稀少,该地区的大部分农田都需要灌溉。那么,灌溉对中亚的气候有怎样的影响?这个问题至今仍没有得到全面和系统的研究。为此,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冯锦明研究团队与河南大学武利阳博士合作,首先对区域模式WRF中的灌溉模块进行改进,然后基于改进后的WRF模式开展模拟研究,对比分析了灌溉对中亚气温、降水和地表热通量等的影响及其机理。相关论文发表在JGR -Atmosphe...
中新社北京2022年2月18日电 (记者 孙自法)记者18日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大气所)获悉,中国科学家最新完成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尽管发达国家消费活动相关的硫排放量仅为发展中国家的60%,但两者对全球近地表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的影响却十分相似,均主要表现为温度减小约0.2摄氏度,降水减少0.02毫米/天。
硫酸盐气溶胶是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次无机气溶胶的主要类型之一,其在大气中的生命周期较短,可造成显著的局地污染和气候影响,并进一步通过大气输送和气候响应造成全球效应。已有的研究表明了气溶胶空间分布不均匀对气候的复杂影响,但主要针对生产活动引起的气溶胶气候效应,尚未对消费活动伴随的气溶胶气候影响(温度、降水等)开展定量评估。
近日,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在“气溶胶气候效应对东亚夏季风的影响”研究中取得新进展,本项研究对增强在气溶胶气候效应与东亚季风相互作用相关领域的认识和开展相关定性研究提供科学基础。
近日,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以下简称“沈阳大气所”)在“气溶胶气候效应对东亚夏季风的影响”研究中取得新进展,为增强在气溶胶气候效应与东亚季风相互作用相关领域的认识和开展相关定性研究提供科学基础。
近日,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康世昌研究员团队联合中山大学科研人员,利用区域气候化学耦合模式WRF-Chem,初步探讨了北极地区气象要素和大气稳定度对黑碳-云-辐射相互作用的响应。模拟结果显示,WRF-Chem模式能够较好地呈现出气象要素和黑碳浓度的时间变化特征;北极地区冬季黑碳浓度高于春季,冬季黑碳引起的近地表气温变化也更为强烈;气温变化导致的区域环流异常进而对水汽的分布产生影响。因此,...
我院杨修群教授课题组近期在野火气溶胶气候效应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一流期刊《Journal of Climate》上。相关研究发现了热带和极地地区野火气溶胶气候效应的显著差异性,揭示了野火在北极地区的气候效应对热带Hadley环流的影响。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李本纲教授研究团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下,与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IIASA)、法国气候变化与环境研究所(LSCE)等单位的同行合作,研究揭示了短生命气候胁迫物质可以通过气候-碳循环反馈(climate-carbon feedback)产生长期气候效应。该研究发现,该效应的持续时间可长达数十年,远超过其大气停留时间。在2010年,短生命气候胁迫物质通过气候-碳循环反馈产生...
2019年11月15日-17日,第四届“气溶胶-云-辐射相互作用及其气候效应”学术研讨会在我校成功举办。中国气象局原副局长、中国气象局战略咨询委常务副主任许小峰研究员、西安理工大学副校长华灯鑫教授、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牛生杰教授、我校副校长周伟灿和大气物理学院院长银燕教授以及160余名与会代表参加研讨会。会议开幕式由校科学技术处副处长李蓓蓓主持。
为了解决日益突出的生态和环境问题,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展了一系列大型生态工程建设,包括“三北防护林”和“退耕还林”等工程。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可以通过生物物理过程改变地表能量和水分循环,从而对局地和区域气候产生显著的影响,深入理解该过程可以为我国的生态工程建设提供科学支撑。近期,我校大气科学学院符淙斌和郭维栋团队针对上述科学问题,在我国生态工程的区域气候效应研究方面取得一系列科研进展。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已发布“青藏高原地-气耦合系统变化及其全球气候效应”重大研究计划2019年度项目指南的通告。
近日,南京大学大气与地球系统科学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中外团队在气溶胶间接气候效应研究上取得突破性进展,研究成果以《Aerosol-driven droplet concentrations dominate coverage and water of oceanic low-level clouds》发表在《Science》杂志上。该成果揭示在给定气象条件下,通过影响云水路径和运量,云凝结核(...
2018年9月28日,中国海洋大学主持承担的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大气物质沉降对海洋氮循环与初级生产过程的影响及其气候效应”课题结题验收会议在青岛召开。会议由项目首席科学家、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高会旺教授主持,学校党委常务副书记张静出席会议并致欢迎辞。验收专家组由项目责任专家秦大河院士、王斌研究员,项目组专家石广玉院士、王辉研究员,国内同行专家陈建芳研究员、马德毅研究员、王菊英研究员、宋金明研究...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