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地球科学总论 >>> 地球科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地球科学总论 青藏高原相关记录28条 . 查询时间(0.131 秒)
2023年1月6-8日,第17届(2022年)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学术年会(以下简称年会)以“线下+线上”联动形式成功召开。年会线下主会场设在兰州大学城关校区,线上在腾讯会议举行,兰州大学微信公众号、蔻享学术和哔哩哔哩(Bilibili)等进行全网直播。年会在2023新年伊始召开,定会点燃青藏高原学术研究与交流的蓬勃之势。
近日,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潘小多研究员(第一作者)和李新研究员(通讯作者)等科研人员在国际气象学著名期刊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 (BAMS)发表题为“National Tibetan Plateau Data Center: Promoting Earth System Science on th...
岩体强度是工程地质学中浅层地表岩体稳定性和地质灾害时空预测的核心内容之一。基于岩体结构控制理论,岩体强度受岩体结构(结构体和结构面)的控制。其中,构造结构面是岩体结构面的重要类型。
青藏高原气候受西风和印度季风的共同影响,高原不同地区的地表环境变化记录对两大环流影响的响应会产生差异。然而,青藏高原上已有的古气候记录分布不均匀,由于缺乏高原中-北部寒旱核心区的研究结果,导致对全新世两大环流对高原的影响范围和过程的认识尚不清楚。
天津大学地球系统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以及日本东京大学大气海洋研究所等国内外科研机构的研究团队,聚焦青藏高原东南部的主要活动断裂带和第四纪火山区(图1),利用温泉气体的化学成分、He-C-N同位素组成以及定量计算模型,有效区分并厘清了温泉气体中幔源和壳源气体的贡献比例及其空间变化特征,建立了印度-亚洲大陆汇聚背景下深源气体释放与区域应力分布之间的耦合关系。
人类活动导致的CO2等温室气体浓度剧增所引发的气候变化目前已成为一项全球性紧急危机,严重威胁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可持续发展。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中国政府承诺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双碳”目标。编制陆地生态系统碳汇清单和提高自然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1690113、41888101、41330105)等的资助下,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赵艳团队与国内外同行合作,在青藏高原第四纪气候-植被演化历史及其与高低纬过程的动力联系上取得进展。成果以“过去174万年以来青藏高原气候与植被演化(Evolution of vegetation and climate variability on the Tibetan...
“刚刚召开的‘科技三会’,习近平总书记对科学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要用应用研究倒逼基础研究,推动关键领域取得更多创新突破,让科学研究为国家发展和国家战略服务。”在6月2日至3日召开的第16届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学术年会上,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陈发虎院士强调。
青藏高原作为“地球第三极”,生态环境面临诸多挑战,如冰川退缩、冻土消融等。其处于全球碳气溶胶高排放区域包围,周边排放黑碳棕碳可传输到高原。吸光性黑碳和棕碳具增温效应,其沉降在冰雪表面亦会加速冰川及积雪融化。目前对该区域棕碳研究较少,棕碳组分与光学关联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地球环境研究所气溶胶化学与物理实验室朱崇抒等在青藏高原不同区域包括藏东南、青海湖、北麓河及阿里等站点开展数年观测研究,在高原大气黑碳...
地表土壤水分作为基本气候变量,是地球环境和气候系统中的重要变量之一。稳定且连续一致的长时间序列土壤水分数据对全球环境和气候变化监测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微波遥感具有独特的土壤水分观测能力,能全天时全天候提供较高精度的全球土壤水分数据产品。目前,大多数土壤水分卫星产品存在精度和空间分辨率不一致、产品时间跨度范围不连续等问题,尚不能满足应用需求。近日,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卢麾副教授(通讯作者)和姚盼盼...
本文基于中国地震科学探测台阵计划的地震数据,使用Rayleigh波程函方程成像方法,计算了青藏高原东北缘三维剪切波速度和各向异性模型,并基于得到的模型,获得了青藏高原东北缘的构造变形的新认识。
记者2021年2月14日从青海省人民政府-北京师范大学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高科院”)获悉,由青海师范大学教授、高科院“高原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研究”团队成员侯光良和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陈宥成联合完成的研究成果《晚更新世青藏高原人类活动的新视角:通天河流域石核-石片工业》日前发表,该研究成果显示,青藏高原东南部腹地首次发现典型石核-石片工业。
2021年1月20日,地球环境所联合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在研究所召开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联合学术交流会议,会议旨在促进双方合作交流,切实保障第二次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下设子专题的顺利开展,为取得一批原创性科研成果奠定基础。本次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出席会议的有研究所所长刘禹研究员、副所长孙有斌研究员、陕西省地质调查院边小卫主任、曾忠诚高级工程师以及子专题各小组的负责人和学生等五十余人。
2020年1月13日,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队发布消息称,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研究员汪涛及合作者利用观测数据约束了地球系统模式对降水和径流的未来预估,绘制了包括印度河、恒河、雅鲁藏布江、怒江、湄公河、长江和黄河等主要河流上游人均水资源量分布图。研究人员发现:在全球升温2°C情景下,青藏高原将持续变湿,供水增加,长江、黄河上游流域人均可用水量增加。但是,在印度河和恒河上游流域,未来人口增加将抵消...
青藏高原分水岭山脉横亘于青藏高原中部,从东向西主要包括横断山、唐古拉山和喀喇昆仑山,是太平洋水系和印度洋水系的分水岭,也是世界屋脊的“脊梁”。那么,分水岭山脉是何时隆升的?日前,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科研团队的一项研究成果揭示了答案。这一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知名地学期刊《地球与行星科学通讯》上。研究不仅揭示了青藏高原东南部从低海拔沙漠到高海拔森林的重大环境转变,还探讨了青藏高原隆升对于亚洲季风格局...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