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 >>> 土壤学 >>> 土壤生态学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土壤生态学 生态环境相关记录34条 . 查询时间(0.433 秒)
2023年8月15日(首个全国生态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举办了首期华南生态环境论坛。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陶凤博士应邀参加论坛学术交流活动。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重要方向项目“黄土区坡面生态系统中物质运移与调控”(KZCX2-411)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课题“退化生态系统重建模型与模拟”(G2000018605)资助出版:本文集共收录55篇论文,内容涵盖土壤物理参数测定、特征及其模拟;土壤植物系统水分、溶质运动与节水农业;水土资源保护、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三方面。
2023年来,农田、林地等内陆土壤生态系统的微塑料污染问题日益受到广泛关注。地表径流、污水灌溉、农业设施(农用地膜等)、肥料施用(污泥、有机肥等),以及大气沉降等是内陆土壤中微塑料污染的重要来源。土壤中微塑料不仅通过食物链传递、富集,带来潜在的环境健康风险,也影响土壤作物的生长发育。土壤中微塑料能否直接进入作物,以及其对作物的相关毒性效应等方面研究需引起重视。
2023年4月13日至15日,由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组织的生态环境科技创新成果展区首次亮相中国国际环保展,32家生态环境科技创新成果的研发单位,向观众零距离展示了各自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和新材料,吸引了大量观众驻足倾听、交流互动,现场人头攒动、气氛热烈。
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是藜科梭梭属灌木,广泛分布在荒漠区的湖盆低地、砾石戈壁以及干河床两侧。因其具有耐旱、耐热、耐寒、耐贫瘠和耐盐碱等优良特性,在防风固沙、土壤改良以及植被恢复等方面发挥重要的生态作用。同时,作为牲畜的重要采食来源与肉苁蓉的寄主植物对干旱区的经济活动也有重要影响。梭梭林可以缓解风蚀作用,保留富含有机质的表层土壤,并通过根系代谢与凋落物的输入,经微生物分解...
农田氨挥发是农田氮素的主要损失途径,是构成地球环境“活性氮”问题的重要过程。中国是世界上化肥施用量最高的国家,是全球关注的农田氨挥发热点地区。农田氨挥发受到土壤因素(氮形态、土壤结构、酸碱性等)、气候条件(环境温度、降雨、风速)以及农田管理措施等自然和人为活动的复杂影响与调控。科学评估气候变化下农田氨挥发的时空变化并辨识农田管理措施对氨挥发的减排效应面临极大挑战,这制约着中国活性氮排放减缓潜力的认...
如何探明荒漠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适应机制?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沙坡头站以荒漠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生物土壤结皮(BSC)作为模式研究对象,采用长期生态学研究(long-term ecological research)手段,利用不同规格的开顶式增温箱(OTC)和相关环境监测设备,以腾格里沙漠东南缘60年气候变化的特征为依据,通过12年的持续增温与减雨模拟与监测,揭示了BSC群落中2类关...
土壤微生物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土壤有机物分解、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污染物转化、地上植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生产力维持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近来,土壤分子生态学课题组在土壤微生物组结构和功能、微生物-植物相互作用、环境响应和生态效应等研究中取得系列进展,相关成果陆续发表于Microbiome,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New Phytologist,...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8年出版专著。
窦晓琳,山东潍坊人,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生态学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现中国生态学学会城市生态专业委员会(ESC)副秘书长、生态系统服务伙伴中国国家网络(ESP)委员。主要从事恢复生态学、土壤生态学、生态系统服务、生态安全与生态修复等方面的研究。在农田、灌丛、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都具有系统的研究经历,重点运用先进的稳定同位素技术解析全球环境变化以及人为扰动下的土壤碳、氮库的动态变化及...
2019年7月15日至18日,水土保持研究所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华南生态环境与绿色发展研究中心成立仪式暨学术研讨会在广东省生态环境技术研究所召开。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刘宝元教授、副主任杨明义研究员、张岁岐研究员等,广东省科学院副院长李定强研究员、对外合作部主任张文涛,广东省生态环境技术研究所所长李芳柏、党委书记曾晓舵,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蔡强国研究员,香港中文大学林建枝...
陶亮,博士、研究员,所红壤生物地球化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土壤微观矿物界面化学过程及其环境效应研究。广东省杰出青年基金(2016)、广东省特支计划百千万工程青年拔尖人才(2015)、广州市珠江科技新星(2013)获得者。近5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杰出青年基金、973课题(核心骨干成员)等各类基础及应用基础研究项目共10项。共发表论文30篇(SCI收录论文25篇,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S...
陈能场,博士、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是:重金属的根-土界面行为,植物叶片的氮素损失,土壤重金属污染控制与修复,土壤污染-粮食安全-人体关系链条解析。担任中国科协土壤环境科学传播专家团队首席专家、农业部土壤污染防治技术指导委员会委员、农业部耕地质量建设专家指导组成员、中国土壤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人大常委会环保咨询专家。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目,广东省重点攻关项目2项,国际合作项目1项。...
程炯,博士,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有土壤生态、面源污染控制、耕地质量建设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等。近年来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星火计划、省自然科学基金、省科技计划等重要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4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项。曾获2005年度福建省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第三届中国土壤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
近日,由广东省生态环境技术研究所李芳柏,崔江虎,刘传平,刘承帅等科研人员发明的专利“一种铁基生物炭材料、其制备工艺以及其在土壤污染治理中的应用”获得美国发明专利授权(申请号:15/518,180)。据悉,此同族中国专利刚刚在召开的第二十届中国专利奖上获得了中国专利银奖。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