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水生生物学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水生生物学 水生相关记录19条 . 查询时间(0.057 秒)
第五届全国水生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术研讨会将于2024年8月1-4日在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召开。本次会议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就水生植物与生态环境、水生植物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学科前沿和最新技术,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作报告。诚挚邀请并热烈欢迎全国各地从事水生植物、水环境和水生态等相关领域的科技工作者积极参会。
2024年4月17日下午,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召开2024年《水生生物学报》(以下简称“学报”)及Water Biology and Security(以下简称“WBS”)编委和青年编委会。中国科学院院士、WBS主编桂建芳,水生所研究员、学报主编殷战,水生所长、两刊副主编缪炜,水生所党委书记、学报副主编解绶启,以及责任编委、编委和青年编委等70余人参会。会议由缪炜主持。
2024年4月18日,第二届水生生物论坛于湖北省武汉市圆满召开。本次论坛由湖北省动物学会、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主办,《水生生物学报》(以下简称“学报”)及Water Biology and Security(以下简称“WBS”)编辑部承办。中国科学院院士、WBS主编桂建芳及水生所研究员、学报主编殷战共同担任大会主席。大会开幕式及大会主题报告由水生所党委书记解绶启研究员主持。
2023年11月30日下午,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研究员徐健应邀到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进行学术交流,并为科研人员和研究生作了题为“微藻单细胞表型组计划:快速、免培养、高通量、基于代谢功能的微藻表征、分选、机制解析资源挖掘”的学术报告。该报告系水生所创新系列讲座2023年26期。
2023年10月22日,2023长江水生生物保护论坛在武汉开幕。作为首届东湖论坛的系列平行论坛之一,论坛由湖北省人民政府主办,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承办。
物种的适应性辐射(Adaptive radiation),即短期内大量爆发新物种并占领不同生态位的过程,能够快速推动物种形成并丰富物种多样性。高原鳅属鱼类(Triplophysa)是条鳅科鱼类中物种多样性最高的类群,也是青藏高原特有物种中数量最多的属,具有生态多样性和快速进化特征。生物地理学与分子生物学证据表明,高原鳅属的起源和演化与青藏高原的隆升息息相关,是探究青藏高原隆升过程中物种适应性辐射的...
浮萍是浮萍科(Lemnaceae)水生植物的统称,包含紫萍、少根紫萍、浮萍、扁无根萍和芜萍5个属,共36个种,在世界各地广泛分布。浮萍结构简单(仅具有特化的叶状体或与不定根组成),个体微小,是生长速率最快的高等植物类群之一(16-48小时内生物量加倍)。适宜条件下,浮萍年生物量积累可达106吨/公顷,高于传统农作物。基于结构、功能和代谢上的特性,浮萍被广泛用于光合作用、形态建成和遗传进化等机理研究...
现代长江的起源及南亚、东亚水系的演变,与新近纪青藏高原隆升和现代亚洲季风系统建立相关。然而,准确刻画长江水系的时空演变规律颇具挑战性。之前的地质学研究基于不同的采样地点、测年方法和替代指标进行估算,认为古金沙江在“第一湾”开始改道东流和三峡贯穿的时间从始新世到最近的更新世均有可能。
青藏高原的快速隆升形成了大量高山和河流,显著改变了欧亚地区的地貌和气候。与其他生物相比,鱼类更容易受到影响,因为它们主要生活于水中。面对青藏高原的激流环境,鰋鮡鱼类进化出了巨大的胸鳍和更多的鳍条,形成一个吸附器官。然而,这种适应性进化的遗传基础仍不清楚。
东亚季风形成了东亚地区四季分明、雨热同期的气候特征。由于夏季降水集中、江河频繁泛滥,季风区形成了一系列河-湖交错的水网系统。这些水体在夏季形成食物充沛的洪泛区,而后快速萎缩,在秋冬季进入枯水期。这种独特的水系和水文模式对东亚地区的鱼类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异形叶”是指基因型相同的植物由于环境变化导致叶形显著差异的现象,这一现象在水生植物中常见。异形叶植物的水生叶常为深裂、丝状或线形,叶片较薄,气孔密度较低或缺失;而陆生叶的叶形则相对简单,叶片较厚而维管束发达,气孔密度较高。异形叶是研究植物表型与生态环境适应性的理想模型,不同进化地位的异形叶植物在相同环境下具有相似的表型特征,这也为探究植物趋同进化机制提供了独特的研究模型。然而,由于缺乏合适的模式...
杭州西湖是《世界遗产名录》中的湖泊类文化遗产,也是我国城市景观湖泊的典型代表。杭州西湖面临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城市湖泊颇具代表性。富营养化湖泊治理后期将面临内源污染和生态恢复等问题。这是湖泊在完成控源截污后将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在水生态修复工作中,恢复沉水植物是水体治理的有效途径。生境条件的改善是沉水植物恢复的必要条件。就西湖而言,面临着“香灰土”的问题。西湖湖底的浮泥层和软泥层氮磷营养盐和有机质含量...
脊椎动物气体填充器官(Air-filled organs)最早出现于4亿年前辐鳍鱼类中,称为“原肺”。在泥盆纪时期,早期鱼类由水中向陆地过渡。为了适应外界环境,早期鱼类“原肺”逐渐演化形成了四足动物的肺,行使呼吸作用。然而,生存在水中的大部分硬骨鱼类则演化出鳔(Swim bladder),除了具有呼吸、发声和听觉等辅助功能外,其主要作用是调节身体在水中的沉浮(Buoyancy control)。
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一类广泛存在于有颌脊椎动物并以alpha螺旋为结构特征的细胞因子,在机体炎症免疫应答特别是抗病毒免疫应答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目前,干扰素被分为三种类型,即I型、II型和III型,它们分别利用不同的受体复合物,IFN-αR1/IFN-αR2、IFN-γR1/IFN-γR2和IFN-λR1/IL-10R2。近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聂品研究员团队在Natur...
2021年11月13日,《水生生物学报》编委会及学术报告会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召开。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曹文宣院士、中国海洋大学麦康森院士、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桂建芳院士及《水生生物学报》主编殷战研究员等40余位编委专家参会。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