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动物学 >>> 动物生物物理学 动物生物化学 动物群落学 动物形态学 动物解剖学 动物组织学 动物细胞学 动物生理学 动物生殖生物学 动物生长发育学 动物遗传学 动物生态学 动物病理学 动物行为学 动物地理学 动物分类学 实验动物学 动物寄生虫学 动物病毒学 动物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91-105 共查到动物学 无脊椎动物相关记录181条 . 查询时间(0.107 秒)
石河子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15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自命题脊椎动物学考试大纲。
2014年10月,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约翰•朗教授及其同事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项新发现,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朱敏研究员参与了该项工作。新的发现揭示了三亿多年前泥盆纪一种披盔戴甲鱼类的“私密生活”,证明体内受精的生殖方式比过去所认为的起源更早,可以追溯到目前所知最原始的有颌脊椎动物类群之中。
中华乳齿象属(Sinomastodon)是旧大陆嵌齿象科的最后代表,也是中国北方上新世和南方早更新世动物群的重要成员,在国外报道于日本和泰国等地,在长鼻类及嵌齿象科的演化研究及地层对比方面有重要的意义。关于中华乳齿象的起源问题,长期以来有很大的争议,焦点在于“美洲起源说”或“亚洲起源说”。由于中华乳齿象与美洲的居维叶象亚科的成员在形态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主要是臼齿特征和短颌特征这两方面),而在整个晚...
现生野猪和河猪通过强有力的吻部在地表拱掘来获取食物,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晚中新世-早上新世一种主要分布于我国北方的小型化石猪类—弓颌猪,具有类似的觅食行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侯素宽等人从功能形态学角度对弓颌猪的觅食行为、食性以及生态进行了复原,研究成果以中英文形式分别发表于《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4年第6期和“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2014年...
近期,英国《历史生物学》(Historical Biolog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aleobiology)在线刊发了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王世骐副研究员和叶捷研究员完成的题为《丁家二沟动物群中的达氏铲齿象新材料及其生物学意义》的研究论文。
在刚刚结束的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会第14次学术年会上,首届“杨钟健科学传播奖”评选结果揭晓,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王原研究员、北京自然博物馆李建军研究员及光明日报记者齐芳三人,因在古脊椎动物学与古人类学相关领域的科学传播工作中做出重大贡献,获此殊荣。
2014年4月18日至21日,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会第14次学术年会、中国第四纪古人类—旧石器专业委员会第5次学术会议在贵州省黔西县顺利召开,会议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毕节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黔西县人民政府和毕节市文化体育广播影视电视局承办。来自全国各科研院所、高校、文博系统90多家单位的近300位代表参加会议,交流研讨最新学术成果,共谋学科发展大计,为我国古脊椎动物学、古人类学和旧石...
2014年1月17日,《自然·通讯》发表了一项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朱顺义研究组的最新研究成果,报道了疾病抗性基因从植物到动物水平转移的最新发现。
2013年10月7日,《美国科学院院刊》在线发表了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Jingmai O'Connor、Corwin Sullivan、周忠和与山东临沂大学王孝理、郑晓廷、张晓梅,以及阿根廷学者Pablo Tubaro合作完成的一篇题为“热河鸟奇特双尾羽与早期鸟类尾羽演化的复杂性”的研究成果。
2013年9月10日至15日,由北京大学造山带与地壳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与贵州省兴义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三叠纪海生脊椎动物群及其后演化”2013国际研讨会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研究项目(40920124002)研讨会顺利举办。会议由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院长潘懋教授和兴义市市长王天洋共同主持。
2013年9月10日,“三叠纪海生脊椎动物群及其后演化”——兴义市2013年国际研讨会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研讨会在盘江宾馆隆重开幕。来自国内外知名大学的众多学者齐聚兴义,就三叠纪海生脊椎动物群及其后演化学术问题进行交流研讨。
宁夏水洞沟遗址发现于1923年,此后经过了多次发掘。2003年以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高星课题组再次对遗址开展系统发掘和研究,水洞沟第12地点是工作内容之一。通过对该地点及相关遗址的年代、环境背景、石器技术、骨制品、狩猎采集者的流动性策略分析,高星课题组指出:细石器技术的广泛传播与寒冷气候条件有很好的耦合性,旧石器时代晚期末段中国北方地区古人类的适应策略类似于Binford提出的s...
已绝灭的真板齿犀(Elasmotherium)在其额骨上具有一只2米长的角,它一直生存到更新世末期,古人类将其形象绘制在洞穴壁画上,由此被认为是传说中“独角兽”的真实原型。所有其他的板齿犀都有一个或强或弱的鼻角,但真板齿犀似乎失去了其祖先的鼻角而突然获得了一个庞大的额角。板齿犀类从鼻角到额角的过渡一直很难解释,因为在具鼻角的祖先和具额角的后代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形态鸿沟。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
2013年3月3日至6日,日本理化研究所生物发育中心(CDB)2013专题研讨会在日本神户顺利举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青年学者盖志琨博士应邀参加了此次会议。研讨会以“脊椎动物的形成(The making of a vertebrate)”为主题,围绕6个专题进行报告和讨论,这6个专题分别是:1)海克尔的遗产(种系型,加斯唐幼态持续,auricularian理论,幼虫的演化,脊椎动物...
颅面畸形通常是由于硬骨、软骨等发育异常而导致的颅部、面部以及咽部的结构紊乱,是一类常见的胎儿出生缺陷。颅面骨由头部神经脊细胞发育分化而成,涉及神经脊细胞的命运决定、迁移和分化等重要过程,其中任何环节的异常都会导致颅面畸形。MicroRNA是真核生物中一类长度约为20~24个核苷酸的非编码小分子RNA,通过多种方式调节靶基因的表达而在个体发育和生理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其颅面骨发育中的功能还了解...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