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地球物理学 >>> 固体地球物理学 空间物理学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地球物理学 行星相关记录49条 . 查询时间(0.108 秒)
2023年11月26日至29日,中国天文学会行星科学与深空探测前沿研讨会暨中国科学院行星科学重点实验室和月球与行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023年联合学术年会在云南腾冲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天文学会行星专业委员会、中国科学院行星科学重点实验室、月球与行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同主办,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承办。
陨硫钙石(CaS)通常被认为是由太阳星云气凝结而成。顽火辉石陨石是陨硫钙石最重要的储存库之一,也是最还原的一类陨石,其是形成早期地球的代表性物质。因此,陨硫钙石对深入了解太阳星云、陨石、地球起源和地球的C-O-S-Ca循环具有重要意义。
中科院地球与行星物理重点实验室于2022年1月19日上午在地3楼报告厅召开了2021年度学术委员会会议。由于疫情原因,会议采用现场和线上相结合的方式举行。王水院士、石耀霖院士、涂传诒院士、杨元喜院士、武向平院士等顾问委员会成员和徐义刚院士、窦贤康院士、潘永信院士、周忠和院士、孙和平院士、张荣桥总师、倪四道教授、张可可教授、张铁龙教授、傅绥燕教授、曹晋滨教授、张毅刚研究员、林杨挺研究员、刘立波研究员...
深空探测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是理解行星、太阳系乃至宇宙的起源与演化,这是预测地球未来的演化方向、人类宜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这一研究中,时间是核心科学问题。因此,对行星表面物质的年龄测定是第一步,可以说,深空探测的一项重大科学任务就是对行星表面进行年龄测定。
众所周知,地球具有全球性的偶极磁场。 地球偶极磁场起源于内部发电机,向外延展到太空,与外部太阳风等离子体发生相互作用,形成磁层空间。地球全球偶极磁场能有效屏蔽太阳风的高能带电粒子轰击,使得磁层犹如一个保护罩庇护了地球的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见图1)。
为促进青年学者的交流与合作,2021年9月10日至15日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简称青促会)部分会员赴青海冷湖行星地质观测中心及周边开展野外考察。本次考察内容包括空间地球物理学、固体地球物理学及地质学等多学科的参观学习、仪器安装和野外取样。
2021年5月24日,《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邀请本刊副主编、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与行星物理重点实验室负责人、该所副所长魏勇研究员来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作学术报告。魏勇研究员以题为《从地球物理到行星物理:现状与未来》的报告向大家详细介绍了行星科学的发展及行星科学研究与地球科学研究的融合。他说,随着类地行星探测水平的不断提高,国际上针对行星科学的研究已日渐成熟,仅仅关注地球本身已经远远不...
中国科学院地球与行星物理重点实验室(英文缩写EPP)依托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实验室前身可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我国地磁学和电离层奠基人桂质廷、陈宗器等老一辈地球物理学家发起建立的我国最早的电离层和地磁观测站。50年代末,我国地球物理学奠基人赵九章先生倡导和创建了空间科学和探测。60年代,地震学先驱傅承义先生建立了核爆地震监测研究室,大力发展地震波传播理论应用。90年代末,地质与地球物...
2020年12月8日,研究所重点自主部署项目“行星多圈层耦合”项目启动会在所内召开。来自中国科学院大学、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威海)和北京师范大学的专家及项目组骨干成员等30余人参会。
近日,山东大学“太阳爆发及其对行星空间环境的影响”攀登团队成员,空间科学与物理学院、空间科学研究院行星科学团队联合吉林大学陈圣波教授团队,在Earth and Space Science(《地球与空间科学》)发表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预选着陆区的火星尘暴发生概率研究论文。论文第一作者是山大行星科学团队硕士生姚佩雯,通讯作者是山大李勃副教授。论文题目为:“Evaluating the du...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