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大气科学 >>> 气候学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气候学 研究员相关记录59条 . 查询时间(0.963 秒)
应兰州大学草地微生物研究中心邀请,中科院南京土壤所朱春梧研究员、浙江大学罗煜副教授将于2023年6月29日做学术报告,欢迎广大师生积极参加!
日前,在第15届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上,国际科学院组织(IAP)正式发布了其针对气候与生物多样性关联性变化的立场宣言(IAP Statement on climate change and biodiversity),旨在科学阐释全球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变化之间的耦合关联,强调各国各领域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和生物多样性公约框架下强化相互协同一致行动的重要性。
2020年,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上实现历史性突破。孙颍研究员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获准项目为“东亚气候变化的检测归因研究”(批准号42025503,2021-2025)。同时,孙颍博士还入选2020年人社部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20年中国气象局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专项“气象领军人才”。
周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项、中科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及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各1项、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1998年获“中国科学院十大杰出青年”称号,1998年中国科学院批准享受有突出贡献管理津贴,2001年获“陕西省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称号。并享受陕西省政府特殊津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第三极地区(Third Pole, TP)是以青藏高原为核心的亚洲高海拔地区。TP分布着约10万平方公里冰川,这是在南北极以外的地球最大冰川群。TP是亚洲众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如恒河、雅鲁藏布江、印度河、长江、黄河、塔里木河、湄公河、萨尔温江、阿姆河和锡尔河等),为下游数百万居民提供了宝贵的水资源。TP海拔高、覆盖着大面积的积雪、冰川、冻土和湖泊,对区域气候有深远的影响。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TP...
经北京气象学会评选推荐,大气所赵天保研究员以第一作者撰写的科技论文《基于CMIP5多模式评估人为和自然因素外强迫在中国区域气候变化中的相对贡献》(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6, 46(2): 237-252)入选“第十五届北京青年优秀科技论文”。该项评选活动每两年举办一次,此次评选活动共收到论文732篇,其中176篇论文入选“北京青年优秀科技论文”。
吕世华,男,研究员,生于1957年,中共党员,兰州大学毕业,中国科学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研究生毕业,硕士学位。主要从事陆面过程观测试验和数值模拟研究。1993年到英国爱丁堡大学访问一年,1996年到美国海军研究生院访问两年。主持完成973项目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项,面上项目2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二项和省自然科学三等奖一项。发表研究论文295篇,其中S...
许崇庆,男,1969年生,研究员,生态研究所所长兼书记,中国能源学会理事,山东省节能协会副会长,山东省政府能源、低碳和应对气候变化领域专家,山东省“十强”产业智库专家。主要从事应对气候变化、节能低碳、生态环保发展战略相关研究。完成的多项成果被政府转化应用,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奖3项、山东省软科学优秀成果1项、山东省发改委优秀成果3项,参与出版专著2部。
2019年12月12日,国际权威杂志 Nature Communications (《自然·通讯》) 在线发表了郭生练教授团队在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首次揭示并定量评估了全球融雪产流对气候变化的热动力学响应机制。
王淑瑜,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研究员;研究领域;区域气候变化,区域气候数值模拟。
尹志聪,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副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 (1)气候变化和变率与霾、臭氧污染的相互作用;(2)霾和臭氧污染的短期气候预测;
符淙斌,气候学家,1939年10月出生于上海市。1962年南京大学气象系气候专业毕业, 1967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毕业。先后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和大气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物理动力气候研究室主任, 美国国家大气-海洋局和科罗拉多大学环境科学合作研究所访问科学家等职务。现任国际START全球变化东亚区域研究中心主任,973项目<我国未来生存环境演变和北方干旱化趋势预测研究>首席...
冯锦明,男,研究员,博导,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长期以来主要从事气候模式研发及气候变化模拟研究工作,特别是人类活动的区域气候效应及区域气候变化归因研究。参与研发了北京师范大学地球系统模式BNU-ESM并负责了其相应的CMIP5气候变化试验。应用区域模式以及全球耦合模式开展了各种气候变化模拟试验研究,尤其是近年来在中国城市化及其人为热释放区域气候效应的模拟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另外...
范可,研究员(二级)、硕士/博士生导师,中科院特聘研究员、国家"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国家科技创新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荣获2014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二完成人)、第十一届中国青年科技奖,第七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等荣誉。担任《统计气象学和气候预测》委员会主任、《大气科学》常务编委等。研究领域是气候动力学和气候预测,主要围绕台...
丁瑞强,男,1977 年生,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现担任国际气候学委员会(ICCL)委员、中国气象学会热带与海洋气象学委员会委员,入选中国科学院“青年人才创新促进会”会员。曾荣获首届Early Career Scientist Awards of IUGG、卢嘉锡青年人才奖、中科院“青年人才创新促进会”优秀会员、中科院院长优秀奖、“学笃风正”优秀博...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