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天文学 >>> 太阳与太阳系 >>> 太阳物理学 太阳系物理学 太阳系形成与演化 行星物理学 行星际物理学 陨星学 太阳与太阳系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太阳与太阳系 演化相关记录21条 . 查询时间(0.307 秒)
2024年4月9日,国际天文学杂志《皇家天文学会月刊》(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恒星物理研究团组博士生郭帅帅和导师郭建恒研究员及其他合作者的一项研究成果。该研究关注了围绕着恒星的热木星演化中的一类特殊阶段-恒星自转速率与行星轨道速率长期同步的现象。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王文忠特任教授与多位国际学者合作,研究类地行星增生演化过程中的同位素分馏,发现地球在早期吸积阶段就已经积聚了足够多的挥发性元素,而吸积形成的星胚熔融挥发进一步重塑了地球的挥发份含量。相关成果以“Chalcogen isotopes reveal limited volatile contribution from late veneer to Earth”为...
近日,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博士研究生张小娟与邓林华研究员在日冕物质抛射的空间分布方面获得了新进展,研究结果对于理解爆发性大尺度磁结构在南北半球上的耦合模式以及日球环境的动态变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这一成果以“Hemispheric distribution of coronal mass ejections from 1996 to 2020”为题发表在《皇家天文学会月刊》(MNRAS)杂志上。
2023年3月3日,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博士研究生张小娟与邓林华研究员在日冕物质抛射的空间分布方面获得了新进展,研究结果对于理解爆发性大尺度磁结构在南北半球上的耦合模式以及日球环境的动态变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这一成果以“Hemispheric distribution of coronal mass ejections from 1996 to 2020”为题发表在《皇家天文学会月刊》(MNRAS...
太阳风暴(CME)是从太阳抛向行星际空间的大尺度磁化等离子体,具有很强的空间天气效应。快速CME及其激波到达地球附近时,可能引发强烈的地磁暴。因此,理解快速CME及其激波的三维结构、在日冕和行星际空间中的传播和演化过程对空间天气来说尤为重要。
太阳风暴(CME)是从太阳抛向行星际空间的大尺度磁化等离子体,具有很强的空间天气效应。快速CME及其激波到达地球附近时,可能引发强烈的地磁暴。因此,理解快速CME及其激波的三维结构、在日冕和行星际空间中的传播和演化过程对空间天气来说尤为重要。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抚仙湖太阳观测与研究基地研究人员利用一米新真空太阳望远镜(NVST)和太阳动力学天文台(Solar Dynamic Observatory)卫星的地空联合观测,研究了一例反Hale极性分布的新浮现区的演化及其相关的太阳耀斑爆发过程,揭示了活动区的演化是如何重构太阳大气,并最终导致太阳爆发活动的产生。相关研究成果于近期发表在《天体物理学快报》(The Astrophysical ...
2021年11月4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研部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吴忠庆教授课题组2019年博士毕业生王文忠博士(现为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和美国卡耐基科学研究所联合博士后)与李春辉博士(前中科大特任副研究员,现为成都理工大学副研究员)合作,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发现在太阳星云环境下,行星增生早期星胚(部分)熔融和挥发过程是地球贫挥发性元素的主因,为研究类地行星挥发性物质增生和演化提供重要启示。该项研究成果以...
新疆天文台太阳物理研究室副研究员唐建飞等科研人员基于耀斑大气模型,通过讨论库仑碰撞以及感应电场引起的能量损失,研究了电子束沿着耀斑环运动时的能量损失及其对电子束能谱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与其相关的观测效应,相关成果已发表于美国《天体物理》月刊(ApJ, 2020,904,1)。太阳高能电子一般由耀斑磁重联或日冕激波加速产生,是太阳硬X射线以及射电辐射的源,硬X射线和射电辐射的观测特征敏感地依赖高能电...
清华大学航天动力学实验室获悉,日前该校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联合研究团队在《自然·天文》期刊上发表文章《重建陀螺型小行星表面巨石的演化历史》。团队应用超级计算机天河二号集群对超大规模空间颗粒系统进行仿真研究,模拟太阳系小行星的自旋演化过程,发现了陀螺型小行星形成背后的共同演化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天体化学研究团组副研究员肖凛在星团中原行星盘的形成和演化的研究中,分析了分子云核性质对原行星盘外光蒸发效率的影响,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天体物理学杂志》上。星团中原行星盘的形成和演化常受到高恒星密度或邻近大质量恒星光辐射的影响。大质量的OB恒星具有极强的极紫外和远紫外辐射,邻近的原行星盘可能会被加热、蒸发,这些特性对研究原行星盘性质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2017年12月11日-15日,“系外行星及行星的形成和演化”国际研讨会(TDL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xoplanets and Planet Formation)在上海交通大学和上海科学会堂举行。本次会议由李政道研究所主办,上海交大物理与天文学院、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协办;美国康奈尔大学赖东教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Joshua Winn教授为会议主要组织者。“...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与海洋科学系杨军和胡永云教授及其合作者在行星气候演化和宜居性研究中取得重要成果,其论文“Abrupt Climate Transition of Icy Worlds from Snowball to Moist or Runaway Greenhouse”发表于Nature Geoscience(《自然-地球科学》)。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第323次学术会议“行星状星云:恒星和星系演化的多波段探针”将于2016年10月10-14日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举行。会议科学委员会由IAU行星状星云工作组全体成员组成,并由刘晓为教授、美国国立光学天文台Letizia Stanghellini博士和澳大利亚国立大学 Amanda Karakas教授担任共同主席。会议内容将涵盖行星状星云的所有研究领域。国家天文台刘继峰研究员为LO...
最近,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季江徽研究员与其博士研究生董瑶揭示了Kepler-10双行星系统的潮汐演化过程,探讨了该系统的可能形成机制。随着Kepler空间探测计划的实施,人们已经发现了2300多颗系外行星候选体,包括大约450个多行星系统。其中Kepler-10系统是一个典型的分层结构的双行星系统,它包含两颗行星,内行星是Kepler空间探测计划发现的第一颗岩石类地行星,其轨道半长轴为0.016...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