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地球物理学 >>> 固体地球物理学 空间物理学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地球物理学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相关记录29条 . 查询时间(0.553 秒)
随着川藏铁路等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的开展,高地应力、活动断层及挤压大变形等动力问题对隧道安全建设带来挑战。作为地下工程普遍采用的支护形式,传统锚杆在动力荷载下不具备抵抗大变形的能力。2009年和2014年,中国科学院院士何满潮研发了宏观负泊松比(NPR,Negative Poisson’s effect)结构锚杆和微观NPR锚杆钢,并在甘肃木寨岭隧道、云南昌宁隧道等进行现场工程应用。目前,动力拉伸实验...
2023年2月21日上午,在雄壮的国歌声中,中共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五次代表大会在地3楼二层报告厅隆重举行,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共地质地球所委员会和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院直属机关党委副书记王维佐出席会议并讲话。所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杨俊成主持会议,102名党员代表参加会议。
2023年2月13日,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任务九:地质环境与灾害第三年度(2021-2022)进展交流会在京召开。中国科学院孙鸿烈院士、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姚檀栋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刘昌明院士、长安大学彭建兵院士、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赖远明院士、北京师范大学史培军教授、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田勤俭研究员等7位技术专家,科技部战略规划司薛强二级巡视员和秦世...
新特提斯洋闭合以及后续的印度-欧亚大陆碰撞是全球标志性构造事件之一,对新生代气候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了重大影响。新特提斯洋时期,印度板块异常快速地(~20 cm/yr)向北漂移,造成了印度-欧亚大陆的强烈碰撞。印度板块高速漂移的动力学机制长期存疑,目前学术界存在两种不同的解释模型。第一种模型认为印度岩石圈的减薄导致漂移阻力减小(Kumar et al., 2007)。第二种是新特提斯洋双俯冲模型,认...
地震滑坡是地震诱发的次生灾害,往往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而认识边坡的动力响应规律是评价边坡地震稳定性、工程岩体抗震设防和地震滑坡区域预测的关键。较多震后调查和试验发现,边坡顶部存在明显的地震动放大现象,是造成边坡失稳的重要原因。然而,影响边坡动力响应的因素众多,主要包括震源特征、传播路径、场地特征等,涉及岩土体动力学、地球物理学等学科,颇为复杂;加之单面边坡只有一个自由面(图1),解析方法难以得...
黄石国家公园(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是美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以丰富的野生动物种类和地热资源闻名。整个公园坐落在北美超级火山——黄石火山上,因此分布着上万个地表热显示(间歇泉、温泉、水热爆炸点),奇特的地质现象和多样的地理地貌特征不仅受到全世界游客的青睐,也吸引着大量学者的关注。
人们依赖导航定位、无线通信等技术,对这些技术的应用稳定性、精确性需求越来越高。因此,亟需进一步认识电离层的空间结构特征。地球电离层具有随纬度和经度变化的复杂空间结构。这些空间结构对人们精确描述电离层的状态存在挑战,也对导航定位、电波通信、卫星遥感等技术具有重要影响。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EC)和电子密度剖面等观测资料在反演过程中都假设局域水平均匀,在存在空间结构时无疑会严重影响从探测资料提取电离层信...
同震滑坡是最具破坏的地震次生灾害之一,可以造成大范围严重的破坏,尤其是山区。了解同震滑坡的易发性控制因素是预测潜在地震区同震滑坡易发性、危险性和风险性的基础,对防震抗灾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控制同震滑坡发生的因素众多,包括气象水文、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岩体破碎程度、同震断层、地震、场地烈度、人类活动、土地利用等,各个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为此,前人发展了信息量法、主成分分析法、频率比...
大陆主要由克拉通和造山带构成,其中克拉通主要形成于18亿年以前的地球早期,是地球表层的重要组成单元。古老克拉通多具有巨厚(>200 公里)的岩石圈根,且由于其密度和热流值较低、刚性较大,能够避免遭受后期地质作用的改造而保持稳定(吴福元等, 2014)。因此,克拉通形成后基本无明显的地震活动和岩浆作用,是地球上最稳定的地区。然而,大量研究表明全球克拉通的巨厚岩石圈根可以发生部分乃至整体性的移除,从而...
潘永信,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从事古地磁学、生物地磁学和生物矿化基础研究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
刘洪,男,1959年9月15日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7年3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现任地球物理学报编委,地球物理学进展副主编,石油物探编委,地质学会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物探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研究方向:油储地球物理
吴海斌,博士,研究员。1973年生于浙江金华。2009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百人计划入选者。主要研究领域是古气候学与碳循环,长期从事全新世土壤有机和无机碳库变化及人类活动的影响、陆地和水生生态系统碳循环、植被反演模型的研制及古气候参数定量化等方面的研究
刘青松,男,2007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古地磁学、岩石磁学、和环境磁性等领域的综合研究。迄今发表SCI论文百余篇,引用千余次。
戴福初,男,生于1967年10月,2004年2月,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地质灾害发生机理与预测预报方面的研究,目前正在开展西南大型串珠状古堰塞湖成因、边坡灾害全自动监测与预警、降雨与灌溉诱发滑坡的发生机理及地震滑坡等方面的研究
符力耘,男,1964年生,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百人计划入选者。主要从事理论地震学和勘探地震学研究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