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天文学 >>> 天文学其他学科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天文学其他学科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相关记录15条 . 查询时间(0.922 秒)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复杂航天系统电子信息技术院重点实验室李立钢研究员团队硕士生肖奇结合非合作目标智能分类的应用场景,提出了一种渐进式的光学遥感目标高价值图像样本数据扩增生成方法。
小行星撞击地球大气层通常只考虑两种主要模式,即空爆和撞击地表。空爆使得小行星能量在极短时间内快速释放,可能带来大规模冲击波损伤。小行星撞击地球的角度最可能分布在45°左右,同时存在一部分以小角度(<10°)撞击地球的小行星,通常称为掠地小行星(Earth-grazing asteroid)。
2021年9月16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认可检测司组织专家组在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对“国家卫星有效载荷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的建设方案进行了可行性论证会。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认可与检验检测监管司李文龙、武宏伟、中国科学院条件保障与财务局申孟芝、空间中心主任王赤院士和相关部门主要人员30余人出席会议。
2021年9月13日,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作为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ASO-S)卫星工程总体,在北京组织召开了卫星初样研制总结暨正样设计评审会。来自中科院重大科技任务局、工程总体和工程六大系统共六十余位代表参加了会议。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空间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刘洋研究员团队综合使用多源遥感数据对着陆区进行研究,MOLA高程和粗糙度数据显示乌托邦平原地形平坦且缺乏明显撞击坑,揭示该盆地内部受到长期的改造和后期北方荒原(Vastitas Borealis Formation, VBF)物质堆积。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空间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高层大气组徐寄遥研究员团队的孙龙昌博士利用子午工程海南富克台站的数字测高仪、甚高频雷达、海南附近的GPS-TEC监测仪、以及广西台站的全天空气辉成像仪,对发生在2013年8月1日的MSTID和EPB事件的相互作用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
中国空间科学及其卫星工程项目的总体性研究机构,面向全国的空间科学创新平台,负责组织开展国家空间科学发展规划研究,具体负责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的组织与实施,开展空间科学及相关应用领域的创新性科学与技术研究工作,为空间科学先导专项及未来发展提供科学与技术支撑,引领空间科学发展,带动空间技术创新。作为依托单位,牵头筹建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研究院,与空间应用中心国家天文台协同创新空间科学发展的体制机...
2016年4月23-24日,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系统仿真与论证技术研究室飞行器设计课题组获得了第七届全国空间轨道设计竞赛甲、乙组冠军,成为本次竞赛的最大赢家。全国空间轨道设计竞赛是依托中国学学会的全国性竞赛,其主要目标是为不断深入认识与理解太空飞行提供学习与交流平台,为空间任务设计提供理论与概念支持,为未来的工程实践开展前期探索与研究。全国空间轨道设计竞赛面向国内轨道设计领域的科研人员和学...
2016年3月中旬,欧洲科学基金会(European Science Foundation, ESF)欧洲空间科学委员会(European Space Sciences Committee, ESSC)主席Athena Coustenis博士一行3人访问了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2016年1月7日上午,膺获国家科技奖的香港科学家代表团一行10人到访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该代表团团长为香港科技大学协理副校长吴宏伟,成员主要来自香港科技大学、中央人民政府驻港联络办、京港学术交流中心、香港中文大学等单位。中国科学院港澳台事务办公室安建基主任及李芳芳副主任陪同访问,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王赤副主任接待了代表团并进行会谈。
2015年6月12日上午,由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生部主办、研究生会协办的大型系列学术论坛——“星海拾贝”在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地球厅举行。本次论坛特邀微波遥感技术院重点实验室殷晓斌研究员作为嘉宾,就科研方面的问题与同学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日前,美国地球科学学会(AGU)权威学术期刊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pace Physics刊登了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空间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研究生王铮与导师史建魁研究员利用低纬度地区电离层闪烁监测仪和测高仪以及ROCSAT-卫星的探测数据研究电离层闪烁和扩展F现象相关性研究成果的文章。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新技术研究室杜源杰博士、陈鼎研究员与北京大学乔国俊教授等合作,使用三维“环间隙”模型针对毫秒脉冲星的射电和伽玛射线等不同波段的脉冲轮廓开展深入研究,成功揭示了这两个波段在磁层中的辐射部位。最新的费米脉冲星的观测(如PSR J0101-6422)对传统的脉冲星辐射模型提出巨大挑战,该论文中的环间隙模型解释了年轻脉冲星(如Crab脉冲星)和毫秒脉冲星(如PSR J0437-4...
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新技术研究室杜源杰博士、陈鼎研究员与北京大学乔国俊教授等合作,使用三维“环间隙”模型针对毫秒脉冲星的射电和伽玛射线等不同波段的脉冲轮廓开展深入研究,成功揭示了这两个波段在磁层中的辐射部位。最新的费米脉冲星的观测(如PSR J0101-6422)对传统的脉冲星辐射模型提出巨大挑战,该论文中的环间隙模型解释了年轻脉冲星(如Crab脉冲星)和毫秒脉冲星(如PSR J0437-4715)的...
Astronomy Reports(Volume 55, Number 7, 622-628, DOI:10.1134/S106377 2911070055,2011) 发表了空间技术部新技术研究室陈鼎研究员及其合作者Alexander Rodin等的研究成果(Optimal Filtration and a Pulsar Time Scale)。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