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航空、航天科学技术 >>> 航空、航天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航空器结构与设计 航天器结构与设计 航空、航天推进系统 飞行器仪表、设备 飞行器控制、导航技术 航空、航天材料 飞行器制造技术 飞行器实验技术 飞行器发射、飞行技术 航天地面设施、技术保障 航空、航空系统工程 人机与环境工程 航空、航天科学技术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0 共查到航空、航天科学技术 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相关记录10条 . 查询时间(1.353 秒)
脉冲星由于具有稳定的周期性辐射信号和近似不变的空间位置,在被发现后不久人们便意识到可将其用于航天器自主导航。由于脉冲星在X射线频段的辐射更利于探测设备的小型化,现阶段对脉冲星导航的研究主要集中在X射线脉冲星自主导航。
王宏建,1969年3月出生。发表EI论文 8篇。发明专利1项。共指导过2名研究生。2002到2003年在香港城市大学电子工程系,访问学者,海洋二号副主任设计师,负责2个型号星载天线研制。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了5个863计划课题和其他3个基金课题研究
张晓辉,1956年11月出生。发表SCI论文2篇,EI论文10篇。获批发明专利1项。指导过硕士研究生5名。1982年起从事技术工作,1999年开始承担载人航天工程项目,2003年起担任嫦娥一号卫星微波探测仪分系统主任设计师,2008年起担任嫦娥二号卫星有效载荷分系统总设计师,中国科学院探月工程总体部副总工程师。获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次,“绕月探测工程突出贡献者”称号1次。
刘勇,1973年10月出生,博士研究员。2011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发表论文13 篇,9篇被SCI收录。研究领域: 在国外期间参与STEREO/PLASTIC 卫星数据的定标工作,任中科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MIT背景型号项目”的总负责人。
杨萱,1959年1月出生,博士,硕士生导师。申请专利5项。指导研究生6名。研究领域:目前主要从事飞行器结构机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空间科学与探测任务论证支持系统结构分系统方案论证、科学探测卫星及探空火箭伸杆技术、大型航天器展开机构柔性动力学建模与仿真分析技术、太阳帆结构机构设计与分析技术、探空火箭回收技术。曾从事载人航天工程应用系统、可见光观测小卫星、SSP小卫星、双星伸杆、育种卫星、空间机柜等项...
朱岩,1973年1月出生,已授权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指导过硕士研究生1名。曾任地球空间双星探测工程有效载荷总线控制器主管设计师;嫦娥一号卫星有效载荷大容量存储器图像压缩主管设计师;空间中心主要学科方向创新课题《基于FLASH的星载高速大容量存储器的研制》负责人。
朱光武,博士生导师。汉族,民盟盟员,1943年11月25日生于江苏常州市。196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无线电物理专业。1968年分配到国际科委第505研究所,该所于1979年划归中国科学院,名称为空间物理研究所,1987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1997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主持我国神舟飞船、各类应用卫星空间环境探测、研究以及科学卫星等有关航天器有效载荷研制任务。历任空...
许安,发表了科技管理、元器件选用和质量体系认证等有关专业的论文多篇。1982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等离子体专业。进入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以来,先后任研究实习员、副处长/工程师、处长/高级工程师、处长/研究员、主任助理,主持并长期从事科技管理工作;曾担任空间中心综合办公室主任。
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是支撑空间科学先导专项的战略高技术研究中心,通过对空间科学及其卫星工程的系统性和总体性管理及开展相关技术研究,引领空间科学发展,带动空间技术创新。
中国科学院为完成人造卫星任务于1958年9月成立了“581”组办公室,10月至12月组建了总体组、电学组、空间光辐射组、遥测组、结构组、雷达定位组、环境模拟组、高空大气组等8个研究组、由“581”组办公室直接领导,在西苑操场甲1号形成了初期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的前身。1966年2月正式成立应用地球物理所,赵九章兼任所长,后因体制调整归国家航天局,对外名称为空间物理所。1979年中国科学院再次组建...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