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地质学 >>> 构造地质学 >>>
搜索结果: 1-10 共查到构造地质学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相关记录10条 . 查询时间(0.216 秒)
俯冲温压条件是俯冲带地球动力学的核心关键要素,决定了俯冲带物质循环总量分布和能量分布。基于俯冲温压条件的水、碳通量测算是国际地球动力学研究的热点。基于普遍采用的板间解耦假设,传统的二维模型预测与地质记录结果不一致,模型预测的温度比岩石记录的温度平均低了约200-300°C。
近日,2020年“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奖”颁奖典礼在重庆举行。我所碰撞隆升及影响团队裴顺平研究员获得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创新奖二等奖(一等奖空缺)。裴顺平研究员长期致力于地壳和上地幔结构层析成像研究,注重成像方法研究与实际科学问题相结合。在4D成像技术,联合各向异性成像技术,衰减成像技术及其在青藏高原及周边深部结构探测的应用方面取得了重要创新性研究成果。
11月27日,著名构造地质学家丁林院士应邀在国际教育学院报告厅为我校师生作题为《喜马拉雅山的崛起及其资源环境影响》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周涛发主持,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师生代表200余人聆听了报告。丁林院士在报告中介绍了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的历史和发展过程,希望合工大本科生报考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生。随后,丁林院士介绍了青藏高原的隆升历史,根据古生物推算的古高度、地...
2018年10月23日上午,应中国科学院大陆碰撞与高原隆升重点实验室赵平研究员的邀请,美国斯坦福大学地球物理系Simon L. Klemperer教授来我所访问并作学术报告。Simon L. Klemperer教授是美国地质学会和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会士,本科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在美国康奈尔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又返回英国剑桥大学做博士后,主要研究领域是应用多道地震反射资料探讨大陆岩石圈的深部地质构造。...
班公-怒江特提斯洋的构造演化是认识青藏高原早期构造演化的关键,但目前对其俯冲消亡过程的认识还存在不足,主要包括:(1)俯冲极性;(2)是否存在完好的弧-盆体系;(3)是否存在与拉萨-羌塘地体同碰撞相关的火山岩。
刘小汉,男,研究员。1983年12月毕业于法国郎盖多克科技大学地质系,获得法国理学博士(构造地质专业)学位,1984年1月回到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现任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岩石圈构造演化开放研究实验室主任和极地地质与矿产研究室主任,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科学家。研究方向:构造地质与造山带
颜茂都,男,2010年1月-至今,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古地磁学和构造学。获奖及荣誉:美国地质学会学生奖(2004);在密歇根大学就读期间,有三个小项目获得资助。
刘静,女,百人/研究员。研究方向:活动构造、地震地质和古地震、构造地貌学。2008年:活动构造学新构造学与地震危险性评价学术研讨会青年优秀科技论文奖;2008年中国科学院“巾帼建功”先进个人。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专著。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2007年发表论文。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