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细胞生物学 >>> 细胞生物物理学 细胞结构与形态学 细胞生理学 细胞进化学 细胞免疫学 细胞病理学 细胞生物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细胞生物学 中国科学院相关记录1223条 . 查询时间(1.648 秒)
2024年4月28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生物技术研究部生物分离与界面分子机制研究组(1824组)卿光焱研究员团队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王琪教授、江南大学生命科学与健康工程学院陈敬华教授合作,在基于循环肿瘤细胞(CTCs)的肝癌早期诊断方面取得新进展。合作团队通过亲和配体与靶标糖链高选择性结合,以及利用细胞印迹聚合物精确的形状与尺寸匹配度、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制备了新型细胞印迹水凝胶材料...
肿瘤是体细胞异常增殖的结果。肿瘤在不同病人之间甚至同一病人肿瘤内部都存在高度的异质性,肿瘤异质性成为肿瘤研究和治疗的最大障碍之一,阐明肿瘤异质性在瘤内的起源进化机制及空间分布具有重要的科学和临床意义。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团队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地坛医院普外科合作,选择中国地区高发的肝癌为对象,基于“细胞生物地理”(Cellular phylogeography)的空间多位点取样法,从13例患者中获取...
巨核细胞(Megakaryocyte,MK)是骨髓中产生血小板的血细胞,血小板在止血、伤口愈合以及炎症反应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血小板输注完全依赖于健康供者捐献,随着血小板输注需求量的增加,供者来源短缺,血小板难以在体外长期保存,血小板的输注存在巨大的供应缺口。而巨核细胞的多倍体化对于血小板产生非常重要,是高效生成功能性血小板的重要保障。因此解析巨核细胞多倍体化调控机制对于突破血小板再生技术瓶...
谱系节点细胞在再生医学中的应用前景广阔,但基于传统人为操作获取谱系细胞单克隆的方法需要消耗大量时间和劳动力,获取效率通常较低,且无法以无标记、无酶活反应参与、非侵入式的方式获取谱系细胞单克隆。此外,利用微流控技术可以提高谱系细胞收获效率,但这一方法无法获得基于谱系特异性的细胞单克隆。因此,发展能够高效富集谱系细胞单克隆的自动化整机技术十分重要。由于细胞-细胞/细胞-基质之间的粘附力变化是谱系细胞命...
2024年4月13日,国际学术期刊Nucleic Acids Research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周小龙研究组最新研究成果“Activity reconstitution of Kre33 and Tan1 reveals a molecular ruler mechanism in eukaryotic tRNA acetylation”。该...
2024年4月16日,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惠利健研究组联合杭州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在国际学术期刊Nature Genetics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A spatiotemporal atlas of cholestatic injury and repair in mice”。该研究以细胞水平的空间分辨率描绘了胆汁淤积与再生过程中的损伤响应和微环境信号的时...
2024年4月10日,国际学术期刊Nature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高栋研究组、陈洛南研究组与北京大学白凡研究组和深圳湾实验室于晨研究组合作研究成果:Sex differences orchestrated by androgens at single-cell resolution。该研究工作系统性地解析了雄激素调控性别差异的分子细胞基础。
2024年4月2日,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国家生物信息中心)任捷团队和杨运桂团队,在《分子细胞》(Molecular Cell)上在线发表了题为DDX21 mediates co-transcriptional RNA m6A modification to promote transcription termination and genome stability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三...
2024年4月4日,国际学术期刊Cell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周斌研究组的最新成果“Tracing the origin of alveolar stem cells in lung repair and regeneration”。该研究建立了追踪肺上皮细胞的Cre-loxP和Dre-rox双同源重组酶介导的遗传谱系示踪新技术,结合多种小鼠肺脏...
2024年3月20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生物技术研究部分子探针与荧光成像研究组(1818组)乔庆龙副研究员和徐兆超研究员团队发展了能够与RNA特异性可逆结合,在活细胞内对细胞核核仁稳定成像的“缓冲荧光探针”Nu-AN,实现了对核仁动态轮廓的成像,并通过活细胞内药物诱导下核仁特定形态的可视化,为核仁应激试剂的筛选提供可视化的工具。
细胞自噬是几乎所有哺乳动物细胞正常运行所必需的分解代谢过程,在细胞内稳态的维持、胚胎发育、天然免疫、衰老等生理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同时,细胞自噬的功能异常与大量人类疾病相关,如癌症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等。TAX1BP1作为可结合泛素的多功能自噬受体蛋白,在降解入侵病原体、蛋白聚集体、受损溶酶体等选择性自噬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2024年3月5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免疫与感染研究所研究员张晓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教授高强和中国科学院院士樊嘉、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研究员杨力,在《细胞》(Cell)上发表了题为Neutrophil profiling illuminates anti-tumor antigen-presenting potency的研究论文,揭示了具有抗原递呈能力的MHCII+中性粒细胞的抗肿瘤特性及其分子...
2024年2月29日,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公布2023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刘光慧、曲静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张维绮团队合作成果“衰老的程序性机制及重置策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王红梅、郭帆、李伟团队和昆明理工大学谭韬、季维智团队合作成果“揭开灵长类早期胚胎发育黑匣子”入选。
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是抑制自身抗肿瘤免疫应答、降低抗肿瘤药物疗效、促进肿瘤生长和转移的重要因素。骨髓来源的抑制性细胞(MDSCs)是一种肿瘤内常见的免疫抑制性细胞,它通过抑制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D8+ T细胞)的激活来抑制自身免疫系统对肿瘤的识别和杀伤,从而导致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因此,发展一种能够同时抑制MDSCs浸润和促进CD8+ T细胞激活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2023年2月29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了2023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成果“揭示人类基因组暗物质驱动衰老的机制”入选。人类基因组是生命活动的“密码本”,它控制器官再生和机体稳态,亦影响器官退行及衰老相关疾病的发生。在该密码本中,素有“暗物质”之称的非编码序列约占98%,其中约8%为内源性逆转录病毒元件,为数百万年前古病毒整合到人类基因组中的遗迹。古病毒序列在衰老过程中...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