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哲学 经济学 法学 教育学 文学 历史学 理学 工学 农学 医学 军事学 管理学 旅游学 文化学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助词相关记录24条 . 查询时间(0.054 秒)
助词“地”是由词尾“地”演变而来的。助词“地”的演变过程是一种逆语法化过程,是语法化单向性的一个反例。这一过程历经类推、功能扩展、重新分析、功能再扩展等多个阶段。唐宋出现了一些新的描状结构,词尾“然”因用法限制,不能接在这些描状结构之后做词尾;因为类推机制起作用,词尾“地”取代了词尾“然”。宋代,词尾“地”因用法扩大,变得越来越不典型,在重新分析机制的作用下演变为助词。明清,随着描状结构的进一步分...
在外部形态变化不发达的汉语中,虚词在组词造句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中,助词 “了”是最常使用的虚词之一,它可以用来表达动作、行为的完成(了 1),还可以用来肯定事态变化(了 2)。 而在淄博方言中,“了”的意义主要通过两个字来表达——“了(liɔ˙)”和 “嗹(liã˙)”,“了(liɔ˙)”相当 于普通话中的动态助词“了 1”,“嗹(liã˙)”则可...
定中关系和转指结构的助词标记,永新话有两类:一类是量词“个”,另一类是指量短语“固个”“固复”“固些”。“个”在南方地区使用普遍,而指量短语作结构助词标记是永新话等方言特有的现象。文章试图说明指量短语标记产生的动因:NP前的指量短语原来的作用是提高指别度。由于语用上的频繁使用,起强调作用的指量短语进入“修饰语+助词标记+中心语”这个框式结构以后,才由强调作用逐渐转为起连接作用并被赋予助词标记的功能...
覃东生、覃凤余:广西汉、壮语方言的方式助词和取舍助词
文章从语法意义、功能特征、对动词和形容词的选择性等方面对含山话中常用的“V/A唗之”构式进行考察,分析了“啶”的来源、语法化路径,并与其他语言社区的相应的词语进行了比较,认为“唗”具有牯着性、“唗之”是一个复合动态助词,同时指出这种复合动态助词非含山话中所特有,而具有一定的类型学特征。
关于事物的有无界和动作的有无界的对应关系,在英语中,如表示有界动作,名词化后可以加不定冠词“a”;如表示无界动作,名词化后不能加不定冠词。在汉语里,动词和名词一样可以在前面加数词“一”,使原来表示的无界动作变为有界动作。而在日语中,使无界动词表达的无界动作变为有界动作的最好工具就是格助词“マデ”。“マデ”必须与无界谓语匹配,“マデニ”必须与有界谓语匹配。作为此规则的延伸,持续体即“シテイル”句在深...
从晚唐五代到元末明初,近代汉语的比况助词渐渐形成体系并开始广泛应用,而其一系列发展变化的轨迹和印记在三个时期的三部经典著作《祖堂集》《元刊杂剧三十种》《水浒传》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就其整体趋势而言,比况助词由10 世纪的“一般”“相似”“样”三种拓展到了14 世纪的“一般”“般”“也似”“相似”“似”“样”“来”“价”八种,其时比况结构句式也已确立,可以归纳为“(比拟动词+)体词/ 谓词性词语+ ...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探讨日语格助词「へ」多义产生的心理认知机制,分析它的原型义及派生义的由来。空间性移动的方向是「へ」的原型义,「へ」的前项名词永远是后项动词移动的未及之地。「へ」意味着移动处于途中,尚未完成。时间作为空间的隐喻派生,「へ」还表示主体移动的时间方向;此外,因动作的作用与被作用对象之间的抽象距离与移动空间的抽象距离之间的相似性,「へ」还派生出表示动作对象的用法。
本文讨论的焦点是香港粤语(以下简称“粤语”)的“罢啦”[ pa: 13 la: 55](或写作“罢喇、罢嘑”), 1 出现在句末,例如( 1),可以分析为句末助词
湘语邵东起/倒有一种较特殊的用法,即构成VI十起/倒(+NP)+XP,结构,主要有等给字连动句使令类使役动词句处置式担字句等,也可连接动趋结构动词与处所介词短语;但不能构成允让义使役动词句和等或球字被动句这类结构中的起/倒表义很虚,普通话无对应词语,主要起强调作用
《广州方言句末语气助词》。
浅析现代纳西语格助词     格助词  语法功能       2013/4/22
现代纳西语的助词分为三大类:结构助词、体态助词和语气助词。结构助词又可分为格助词、标志助词和关联助词。在此把格助词又分为主格助词、宾格助词等七类,细致描述了格助词各个方面的语法功能,为藏缅语助词的研究提供参考。
从跨语言研究角度看,持续/进行体标记一般源于处所表达结构,但是汉语中存在着另外一条语法化路径。本文从历时文献入手考察了汉语史上持续体助词“定”的语法化过程,并联系客家话、吴方言、粤方言中的“稳定”、“牢”、“实”、“稳”、“紧”的共时语法化,对稳紧义形容词经由中间阶段演化为持续体助词,或进一步演化为进行体助词的语法化路径进行了探索,并对演变的前提、动因和机制进行了分析总结。
动态助词“过”一般分为“过1”和“过2”,其中“过1”表示动作的完结,“过2”表示曾然。其语法化历程为:一般动词“过”→趋向动词“过”→动态助词“过1”→动态助词“过2”。动态助词“过1”和“过2”的演变又可分别区分为两个阶段,即演变发生和演变扩散。就形成机制而言,“过1”的产生主要是受隐喻、类推以及重新分析的作用,趋向动词“过”的形成是“过1”产生的关键;而“过2”是“过1”吸收了助词“来”及其...
谢质彬先生在《语文建设》2001年第7期发表了一篇《什么情况之下不能用“着”》的文章,笔者读后很受启发。但对谢先生文中的一些观点,笔者是不敢苟同的,特在此提出,向谢先生及同行学者专家请教。谢文共四个问题——连词后面带“着”的问题、介词后面带“着”的问题、动作已经完成的词语后面带“着”的问题以及非持续性动作词语后面带“着”的问题。前两个问题实际上是一个问题,请看他举的例子:①因着这样那样的原因,他们...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