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 >>> 临床医学 >>> 临床诊断学 保健医学 理疗学 麻醉学 内科学 外科学 妇产科学 儿科学 眼科学 耳鼻咽喉科学 皮肤病学 神经病学 精神病学 急诊医学 核医学 护理学 临床医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临床医学 纵隔相关记录67条 . 查询时间(0.151 秒)
70岁的王大爷,胸骨疼痛长达3个月未愈,胸部CT显示胸腺肿瘤的可能性极大。患者了解到安徽省胸科医院可以开展此类疾病的微创手术后,便前来寻求帮助。
体重仅有30斤的3岁小女孩胸腔内竟长了直径20厘米、重量近3斤的巨大纵隔肿瘤。这颗接近孩子体重1/10的肿瘤严重挤压胸腔器官,时刻威胁着孩子的生命。近日,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胸外科、心脏及大血管外科、儿科、麻醉科、输血科、重症监护室、手术室护理组等多个学科团队密切合作,克服重重难关,为患儿成功实施了“复杂纵隔肿瘤+右全肺切除手术”,摘除了胸腔内的巨大肿瘤。目前患儿恢复良好,已于昨日(8月25日)出院...
2022年6月下旬,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胸外科为一例巨大纵隔肿瘤患者成功实施纵隔肿瘤根治性切除手术。目前,患者恢复良好,已顺利出院。
近日,北京友谊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在医院血管外科、胸外科、麻醉科、手术室等科室的通力协作下,成功完成了一例高难度“累及上纵隔头臂静脉的甲状腺癌根治性切除并自体静脉修复头臂静脉重建术”。该手术风险高、难度大,它的顺利开展体现了北京友谊医院作为大型综合性医院在多学科合作救治复杂危重病例的巨大优势。
“血管里也长了肿瘤,必须要‘挖’干净!肿块黏连得很厉害,每一刀都得小心翼翼!”日前,一场“惊心动魄”的高难度纵隔肿瘤切除手术在上海市胸科医院完成。胸外科联合心外科等团队默契协作,凭借精准决策能力和危重症疾病的高超治疗水平,成功救治了一名复杂纵隔肿瘤患者的生命,为百姓“解疑难、治大病”。
探讨单孔3D胸腔镜(singleport threedimensional videoassisted thoracic surgery,SP3DVATS)切除巨大(直径≥5 cm)纵隔肿瘤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2月单孔3D胸腔镜切除巨大纵隔肿瘤12例资料,胸部CT测量肿瘤直径5~10 cm,(6.9±1.9)cm。腋前、中线第4或5肋间切口长3~4...
总结甲状腺滤泡癌(FTC)伴淋巴结及肺转移患者的诊治经验和教训。方法 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简称“我院”)诊治的 1 例 FTC 伴颈、腋窝、纵隔淋巴结及双肺转移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纵隔淋巴结转移规律及胸骨劈开入路治疗性纵隔淋巴结清扫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纵隔淋巴结转移治疗中的应用。收集2006年1月至2017年1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胸外科与头颈外科联合,通过胸骨劈开入路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全部病例,对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分布、转移率、转移程度、手术方法、手术并发症及患者术后生存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
探讨纵隔未成熟性畸胎瘤的CT表现及其临床价值。 方法 对11例经病理证实的纵隔未成熟性畸胎瘤的CT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病理讨论其CT特点及对临床诊断和治疗的价值。
近年来,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发病率上升,受到国际学界广泛关注。AEG的淋巴结转移具有双向性,Siewert II、III型AEG食管受侵距离>2 cm时,需进行下纵隔淋巴结清扫,AEG食管受侵距离<4 cm时,采用经腹食管裂孔入路可有效、安全地完成该手术;以心下囊为解剖标志,有助于下纵隔淋巴结的完整清扫;全系膜切除理念可以提高下纵隔淋巴结清除率,提高肿瘤学安全性。
进一步探索经肋间胸腔镜手术(intercostai approach 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I-VATS)与常规开胸手术治疗原发性纵隔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08年1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原发性纵隔肿瘤患者共100例,分成两组,胸腔镜组(简称I-VATS组)52例;常规开胸组(简称TH组)48例;比较两组患者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
总结复杂前上纵隔肿瘤的手术治疗经验,评价左无名静脉右心耳旁路移植术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骑跨于上腔静脉及左右无名静脉的前上纵隔肿瘤患者的资料。其中B2与B3混合型胸腺瘤1例,B2型胸腺瘤2例,纵隔神经内分泌癌(类癌)2例,胸腺鳞癌3例。术中均行人工血管左无名静脉右心耳旁路移植术,并完整切除原发肿瘤和受累及部分上腔静脉、左右无名静脉。
探讨原发性纵隔卵黄囊瘤(PMYST)的CT、PET/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经病理确诊的PMYST患者的CT、PET/CT表现及临床资料,14例均接受胸部CT平扫及增强检查,7例同时接受PET/CT检查。
重庆医科大学超声诊断学基础课件 纵隔超声检查。
探讨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NSCLC)发生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45例术前胸部CT显示病灶同侧纵隔最大淋巴结短径≥ 10 mm(临床N2期)的周围型NSCLC患者的临床及CT检查资料,对周围型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病理分期为N2期)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并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评价其诊断效能。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