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大气科学 >>> 大气物理学 大气化学 大气探测 动力气象学 天气学 气候学 云与降水物理学 应用气象学 大气科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大气科学 JC相关记录16条 . 查询时间(0.087 秒)
青藏高原是全球海拔最高且面积庞大的高原,其热力和机械强迫深刻影响着亚洲及全球的大气环流和水循环,塑造了当前亚洲季风与中亚干旱气候的地理分布型。广泛的研究已表明青藏高原会强烈影响下游东亚区域的环流和降水,是我国天气与气候的重要影响源。值得注意的是,高原下游中国南方春季存在大量持续性的中低云,对应着全球同期最强的云辐射冷却效应,强度高达-90 W m-2(图1所示);强烈的云辐射效应对区域大气热力状态...
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异常常表现为三极型,即长江流域与华南、华北地区反位相变化的分布格局。这种区域旱涝分布特征对我国的水资源管理、农业发展规划以及防灾减灾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虽然过去已有大量的研究揭示了三极型降水模态的变化特征及其不同影响因子,但其究竟是大气内部变率或仅是遥相关强迫的结果,目前尚不清晰。
近年来,北上热带气旋较多。2020年8月下旬开始,半个月内有3个热带气旋接连北上袭击中国东北地区,前所未有。北上热带气旋往往造成严重的灾害,危害极大,如河南“75.8”特大暴雨的洪涝灾害。因此,研究北上热带气旋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博士毕业生李爽在导师肖子牛研究员的指导下和合作者深入探究了北大西洋三极型海温(NAT)和El ...
北太平洋经向模 (Pacific Meridional Mode, PMM) 是副热带东北太平洋海气耦合变率的第一主模态,也是中高纬大气变率影响ENSO的关键桥梁之一。观测资料和模式模拟均表明过去许多ENSO事件发生前的春季均存在PMM事件,指出PMM可以显著调制ENSO的季节锁相性和时空多样性。因此,PMM在最近十几年一直受到国际科学界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近年来极端的热带气旋频繁袭击西北太平洋沿海地区,例如2021年的超强台风“雷伊”和2022年的超强台风“轩岚诺”,给周边地区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合理预估未来增暖情景下热带气旋的变化对相关地区的防灾减灾工作至关重要。为了得到对热带气旋活动更为合理的的预估,许多研究从不同的方向着手提高用气候模式模拟热带气旋活动的能力,包括提高模式的分辨率,改进热带气旋的识别算法,使用海气耦合试验取代海气非...
2019年8-10月中国东南地区遭受了持续性的极端干旱,摧毁了大面积的农作物,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受到科学界的关注。已有的研究基于8-9-10月平均揭示了全球增暖、极端正印度洋偶极子和中部型厄尔尼诺对此次极端干旱事件的影响;也有研究表明极端正印度洋偶极子和中部型厄尔尼诺不是导致此次干旱事件的主要原因,强调了季节内振荡的作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LASG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后姜继兰博士和所在团队...
南海夏季风爆发标志着大尺度的大气和海洋环流自冬季型向夏季型的转换,也预示着主雨季在东亚和西北太平洋等地区的来临。夏季风爆发的早晚,对于我国盛夏时期的气候异常(总降水量、登陆台风)等有着重要的指示意义,因此受到了广泛的研究关注。夏季风爆发主要出现在5月,此时它的气候影响要更加直接和明显。
最近十几年,东亚超级干旱发生的频率在最近10年显著增强,主要包含两个热点区域:过渡带地区(TCZ)和亚洲东南部地区(SEA)。2010-2019年,TCZ发生的超级干旱总月份数占整个区域的40%,SEA发生的超级干旱占27%。这两个热点区域的总贡献达到2/3,对于过渡带地区,2000年之后是超级干旱频发时段,夏季最多,冬季几乎很少发生。对于亚洲东南部地区,1990年前后和近十几年为超级干旱频发的时...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LASG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后左萌博士等,利用CESM过去千年模拟试验分析了在三种不同的ENSO位相下,火山爆发后热带海温的响应及其对全球季风区降水的影响,发现火山爆发前的不同ENSO位相是导致模拟与重建结果差异的主要原因。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LASG国家重点实验室特别研究助理江洁博士等,利用耦合模式的起搏器试验,分离并考察了热带太平洋年代际变率(TPDV)及北大西洋多年代际变率(AMV)对中亚降水的影响,指出中亚降水的年代际变率受到两者的共同调控作用。
乌拉尔阻塞是乌拉尔山地区高纬度持续性大尺度的经向环流异常,其异常活跃时会在欧亚大陆中纬度造成寒潮等极端天气。近年来,北极海冰持续减少,冬季北极增暖远快于全球平均。此前有研究指出,冬季乌拉尔阻塞的活动会受到北极海冰融化和北极增暖的影响:当冬季巴伦支-喀拉海海冰较少、增暖加强时,冬季乌拉尔阻塞增多并且呈现准定常特征。这一发现对欧亚大陆中纬度极寒天气的预测有重要指示意义。但是,近期观测显示,在巴伦支-喀...
作为亚洲十多条重要河流的发源地,青藏高原因其在水资源中的重要性而被誉为“亚洲水塔”。降水是青藏高原水循环的最为重要一环。高原降水存在显著的年际变化,针对观测资料相对较多的青藏高原中东部地区,此前科学界研究发现影响该地区夏季平均降水的主要气候因子为北大西洋涛动,同时认为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对高原降水的影响不显著。
2020年9月9日,《Journal of Climate》刊发了题为“Improved estimates of changes in upper ocean salinity and the hydrological cycl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构建了一套更为准确的长时间序列(>60年)全球海洋盐度格点数据,并提出一个新的过去半世纪全球水循环变化估计(数据:http://159.226.11...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近期发表于Journal of Climate的研究工作发现,冬季纬向非均匀的北极增暖能够通过局地的位涡制造以及向中高纬地区的位涡平流,对欧亚大陆冬季气候变化产生影响。
云强烈调控着大气的辐射能量收支,通过反射与散射太阳短波辐射对地-气系统起到辐射冷却作用。最新的卫星数据表明全球平均的云短波辐射冷却效应约为-46Wm-2,其中海洋边界层区和中纬度层云区的云对云辐射冷却效应有很大贡献。已有研究表明,中国东南部(包括西南、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分布有全球最强的云辐射冷却效应,春季的强度超过-120Wm-2,其形成和维持与同期青藏高原热动力强迫、低空西(南)气流汇合及高空西...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