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地质学 >>> 数学地质学 地质力学 动力地质学 矿物学 矿床学与矿相学 岩石学 岩土力学 沉积学 古地理学 古生物学 地层学与地史学 前寒武纪地质学 第四纪地质学 构造地质学 大地构造学 勘查地质学 水文地质学 遥感地质学 区域地质学 火山学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 煤田地质学 实验地质学 地球化学 地质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地质学相关记录4925条 . 查询时间(3.767 秒)
在距今约8-6亿年前,地球经历了两次长达数百万年的冰期,厚达千米的冰盖几乎覆盖了整个地球,因此称之为“雪球地球”。两次“雪球地球”事件之间是一个相对温暖的间冰期,期间以绿藻为主的初级生产者和海绵的出现代表了生命演化史上又一次重要革命。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沈延安课题组以高精度硫和汞同位素分析为主要手段对华南间冰期地层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雪球地球”的消融诱发了大规模火山活动这一新观点,并证明了间冰期海洋...
紫金山天文台行星光谱学研究团组对嫦娥五号月壤进行了实验室光谱测试与分析,研究样品包括铲取样和钻取样,反演了月壤成熟度,揭示了月球年轻玄武岩风化和元素特性。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Astronomy & Astrophysics》杂志上。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岩体工程多场耦合效应团队从铣轮破碎岩土体原理出发,发展了铣轮截齿布齿设计方法、铣轮高精度智能制造技术和高效施工参数精准控制技术。该研究建立了铣轮上截齿的最优入岩角度、间距、入岩顺序等分析方法,提出了基于基本破岩单元的截齿排布设计方法。相较于目前其他产品,基于上述方法获得的铣轮,成本预期下降40%、效率提高18%、截齿损耗下降15%、寿命提高30%。该工作提出了三维布齿系...
被子植物对人类的生存来说具有无法替代的重要意义,它们美丽的花朵也为我们的世界增添了很多令人愉悦光彩夺目的绚丽色彩。尽管人们已经发现过不少的早期被子植物(包括花朵)化石,但是人类对于地质历史时期的花蕾了解甚少。
地表水和地下水相互作用密切,受地形地质、气候及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影响,其转化模式在时空上呈现出显著变化。以往研究多关注极端气候或筑坝对水文过程的单独影响,两者的耦合效应尚不清楚。汾河流域地处干旱-半干旱区域,水资源相对匮乏、降水季节变化显著,区域内有多座闸坝和大中型水库,成为研究降水异常与筑坝复合效应的代表性流域。
澳大利亚西部沿岸频繁遭遇海洋热浪,导致珊瑚白化事件增多,严重影响当地海洋生态系统。同时,热带中西太平洋是连接热带印度洋和太平洋、指示出现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或者太平洋年代际振荡(IPO)的关键区域,其变化对全球天气和气候影响巨大。2024年6月11日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一项研究,揭示了澳大利亚西部沿岸与热带中西太平洋这两个区域之间存在显著增强的年代际联...
位于新疆北部准噶尔盆地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是我国第二大沙漠,沙漠物源的研究对了解中亚地区粉尘循环及风尘远距离传输具有重要意义。尽管近些年来针对该沙漠沙源开展了大量工作,但仍存在不同的观点,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对天山北麓黄土、北太平洋地区粉尘贡献研究薄弱。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汝锦研究员团队对北京“煤改气”工程前后类腐殖质棕碳(HULIS-BrC)和水不溶性棕碳(WI-BrC)组分元素组成进行研究。发现不同元素组成发色团数量为CHON>CHO>CHN>(CH)>含S发色团,“煤改气”工程后HULIS-BrC发色团数量增加了约14%,而WI-BrC发色团数量减少了约8%。HULIS-BrC中90%以上的发色团质谱峰强度在“煤改气”工程后高于“煤改...
海绵动物通常被认为是动物界中最原始的类群。分子钟研究推测海绵动物的起源时间距今约7亿年,而寒武纪之前的海绵化石稀少且存在争议。2024年6月6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袁训来带领的早期生命研究国际合作团队,在湖北宜昌距今约5.5亿年的石板滩生物群中发现了埃迪卡拉纪晚期的冠群海绵动物,填补了海绵动物早期演化的重要环节。6月5日,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自然》(Nature)上。
2024年5月31日,国际地学期刊《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同济大学、法国巴黎萨克雷大学和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等单位合作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团队基于孟加拉湾沉积岩芯中的稀土元素含量和铅(Pb)同位素组成,结合蒙特卡洛模拟的同位素混合模型,首次定量重建晚渐新世-早中新世以来孟加拉湾沉积物来...
已有研究显示印度季风在晚始新世影响到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剑川盆地(如Fang et al., 2021; Zheng et al., 2022),于26 Ma向北扩展到青藏高原中部的伦坡拉盆地(如Wu et al., 2019, 2022; Su et al., 2022; Jin et al., 2023)。那么从晚始新世到26 Ma期间印度季风向北扩展进入青藏高原中部腹地的时空演化轴如何,目前暂不...
我国岩溶区面积344万km2,约占国土面积1/3,是世界上岩溶分布最广的国家,许多国家重大工程往往难以避开岩溶地区。由于岩溶发育的复杂性,工程场地岩溶的精准探测,特别是深覆盖岩溶的探测一直是困扰岩溶地区工程建设的难题。在未探明岩溶发育的情况下开展工程建设可能导致桩基承载力不足、掉桩、断桩,乃至地面塌陷等重大安全事故。现有满足亚米级精度的地表物探方法探测深度较浅,孔中探测方法存在“一孔之见、一面之见...
燕辽生物群是侏罗纪时期中国北部的一个特异埋藏陆地生物群,化石种类繁多,保存良好,对认识哺乳动物的早期演化、最早的带羽毛恐龙、早期昆虫和被子植物起源等科学问题有着重大的意义。燕辽生物群主要分布在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和辽宁省的多个火山沉积盆地之中。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盆地是内蒙古宁城盆地和辽宁建昌盆地(图1)。不同于有确切地层学及年代学认识的建昌盆地,宁城盆地中赋存生物群的火山-沉积地层的时代和地层归属问...
孔隙介质中的流动和反应深刻影响着众多自然过程和工程应用。特别是发生在孔隙表面的矿物沉淀和结晶过程,会极大地影响介质的孔隙度和渗透率,进而影响导流能力。然而,现有的研究工作分别聚焦于微观成核或宏观沉淀过程,缺少对这两个过程在多尺度偶联机理和跨尺度互馈机制方面的研究。为了探究这一问题,力学所的研究人员将多相多物理模型与经典成核理论相结合,研究了成核、沉淀、物质传输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对多孔介质渗透...
2024年5月14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林间院士团队,联合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张涛和上海交通大学助理研究员田晋雨,在全球大洋中脊洋壳增生过程影响因素的定量化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发表于自然指数期刊《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Solid Earth》。南海海洋所助理研究员查财财为论文第一作者,研究员张帆为通讯作者。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