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地质学 >>> 数学地质学 地质力学 动力地质学 矿物学 矿床学与矿相学 岩石学 岩土力学 沉积学 古地理学 古生物学 地层学与地史学 前寒武纪地质学 第四纪地质学 构造地质学 大地构造学 勘查地质学 水文地质学 遥感地质学 区域地质学 火山学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 煤田地质学 实验地质学 地球化学 地质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地质学 气候相关记录200条 . 查询时间(0.121 秒)
2024年1月11日,由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牵头,联合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国家海洋信息中心、河海大学、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生态环境部珠江流域南海海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生态环境监测与科学研究中心、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法国墨卡托海洋国际机构、意大利国立地球物理与火山学研究所等全球16个研究单位的34位科学家组成的国...
野火在地球陆地生态系统和气候系统的演变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影响了植被的分布和结构、地表特性、大气成分和辐射效应、气候演化、生物多样性、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等过程。研究野火,特别是极端野火事件与气候变化、植被和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将为准确预测未来全球变暖背景下野火的发生提供科学基础。
发生在泥盆纪晚期弗拉斯阶(Frasnian)–法门阶(Famennian)之交(约3.72亿年前)的F–F生物灭绝事件,是地球历史上的五大生物灭绝事件之一。这一事件导致约80%的海洋无脊椎动物灭绝,但目前关于灭绝事件的发生原因存在较大争议。2023年11月3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陈波、郄文昆及副研究员梁昆,联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肖益林团队,对华南桂林地区两个典型的晚泥盆世海相碳...
发生在泥盆纪晚期弗拉斯阶(Frasnian)–法门阶(Famennian)之交(约3.72亿年前)的F–F生物灭绝事件是地球历史上的五大生物灭绝事件之一,该事件导致了约80%的海洋无脊椎动物的灭绝,然而目前关于灭绝事件的发生原因仍存在较大争议。2023年11月1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陈波、郄文昆,副研究员梁昆,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肖益林团队开展合作研究,对华南桂林地区两个典型的...
纵观46亿年的地质历史,全球可识别出“温室气候”与“冰室气候”两种大的气候类型;两类气候相互交替出现,持续时间长短不一。其中,冰室气候类型又可进一步划分为寒冷“冰期”与冰期之间较为温暖的“间冰期”。
准确而定量地描述碳排放、气候变化与地质碳汇之间的互馈关系,是地球科学领域的前沿问题,也是制定碳中和战略目标的关键科学基础。然而,目前关于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地球系统碳循环过程与机理的认识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例如,未来大气CO2浓度的急剧变化是否会影响地质碳汇的潜力?大陆硅酸盐风化如何响应快速碳排放? 
准确而定量地描述碳排放、气候变化与地质碳汇之间的互馈关系,是地球科学领域的前沿问题,也是制定碳中和战略目标的关键科学基础。然而,目前关于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地球系统碳循环过程与机理的认识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比如,未来大气CO2浓度的急剧变化是否会影响地质碳汇的潜力?
古人类活动的古环境和古生态重建,是探索人类演化和行为适应的重要基础。中国北方的泥河湾盆地以密集分布百万年前古人类活动遗址为学术界所关注,被誉为“东方人类的故乡”。然而,在中更新世气候转型期气候变率增大的环境背景下,古人类活动的区域环境及技术行为的适应性,尚缺乏系统研究。
可靠的海相碳酸盐岩记录的碳同位素是反映全球碳循环变化、进而反映古气候和古海洋条件的重要信息。然而,晚古生代大冰期最高峰时期,由于冈瓦纳大陆冰川的扩张与收缩所引起低纬度地区海平面的周期性变化,在台地相中表现为多次显著的沉积间断。频繁的地表暴露和地层的不连续严重影响了δ13Ccarb的可信度,这导致在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时期难以找到一个可靠的全球碳同位素记录用于有效的化学地层对比和全球碳循环模拟研究。
陆生蜗牛具有对温度、降水量和湿度等环境变化响应敏感、迁徙能力弱等优点,被视为环境变化的“指示性动物”。迄今为止,对全球不同区域蜗牛壳体稳定碳、氧同位素组成的气候环境指示意义已开展了许多研究。但是,针对微小蜗牛(2-10 mm)壳体同位素组成的研究则非常有限。为此,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人员在黄土高原东南-西北~700 km断面上,采集了黄土沉积中广泛分布的四种微小蜗牛现生种(Pupilla ...
晚古生代大冰期的起始时间、演化历程、及其对海洋生物演化的影响一直是科学家关注的热点问题。晚古生代大冰期的广泛发育(即冰期主幕)一般认为开始于密西西比亚纪中-晚期(维宪期-谢尔普霍夫期),但基于高纬度冰川沉积、低纬度海平面变化、化石氧同位素等记录,不同学者对冰期主幕开始时间的认识并不一致,观点包括:维宪晚期、维宪期-谢尔普霍夫期之交、谢尔普霍夫早期、谢尔普霍夫晚期。
陆生蜗牛具有对温度、降水量和湿度等环境变化响应敏感,迁徙能力弱等优点,被视为环境变化的“指示性动物”。迄今为止,对全球不同区域蜗牛壳体稳定碳、氧同位素组成的气候环境指示意义已开展了许多研究。但是,针对微小蜗牛(2-10 mm)壳体同位素组成的研究则非常有限。为此,我们在黄土高原东南-西北~700 km断面上,采集了黄土沉积中广泛分布的四种微小蜗牛现生种(Pupilla aeoli、Gastroco...
亚洲丰富的物种多样性与新生代的地质变化事件密切相关,包括活跃的造山运动和剧烈的气候变化事件。然而,以往关于亚洲哺乳动物多样性的起源、分化和组成的研究聚焦较小的分类单元或仅在较小的地理尺度,受其局限,无法对这一复杂地区的哺乳动物区系组成起源与进化过程提供全面的认识。
米兰科维奇理论认为北半球高纬夏季太阳辐射变化是驱动第四纪冰期-间冰期旋回的主因。但是,该假说无法解释重大气候转型事件(如Termination I和Termination II)在全球范围内的同步性。山地冰川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确定其进退时代和范围可以为上述科学问题的解决提供可靠的古冰川信息。鉴于此,近2022来许多研究针对南北半球中低纬度山地冰川的演化历史进行了大量的10Be暴露测年工作。然而,...
东南亚地区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生物多样性高度富集。该地区还分布有世界上最大的岛屿群,是生物地理学早期发祥地,被誉为生物地理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地质学证据表明东南亚地区具有复杂的地质和气候历史,分别在距今4500万年前、2500万年前和500万年前经历过三次剧烈的地质事件。这些事件对该地区生物多样性的起源演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但与地质历史相伴相生的过程中,生物类群的演化能否能反演该地区地...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