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中国语言 >>> 汉语研究 >>> 汉语方言 >>>
搜索结果: 106-120 共查到知识库 汉语方言相关记录217条 . 查询时间(2.209 秒)
文章首先利用已有文献材料和新的专题调查材料展示现代汉语方言中表“现在”义的“而今”一词的读音及用字情况,随后运用语音历史层次演变思路分析“而”和“今”的读音演变由来,并辨析“而”和“今”的用字情况。
文章从语法意义、功能特征、对动词和形容词的选择性等方面对含山话中常用的“V/A唗之”构式进行考察,分析了“啶”的来源、语法化路径,并与其他语言社区的相应的词语进行了比较,认为“唗”具有牯着性、“唗之”是一个复合动态助词,同时指出这种复合动态助词非含山话中所特有,而具有一定的类型学特征。
通泰方言位于汉语方言官话和非官话交界处,方言过渡性特征明显。动词后附成分在该地区有两种,“叨”和“啊”,二者语音形式不同,来源也不同。“啊”来自于“附着”义的“著(着)”,表现出与吴语的渊源;“叨”来自于“到”,来源与周边方言不同,与南通成陆史有关。
汉语方言中源于"给"义动词的受益格标记主要分布在官话区、徽语以及一些吴语、闽语中。双宾A式是"给"义动词演变为受益格标记的条件。"V给+Or+Ot"经过语用类推形成"V给+Or+VP",即由"给予某人某物"联想到"给予某人动作行为","V给"语法化为受益格标记,从而形成"受益格标记+O+VP"格式的施益句。此外,广西粤语中还有"VP+受益格标记+O"格式的施益句,其受益格标记由介宾补语式的双及物结...
贵阳方言本字例释     贵阳方言  本字  例释       2022/3/9
语言是变化发展的,有些曾经广泛运用的字词,随着时间的流逝,语音和语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有的字保存在方言中,却在普通话中消失了;有的在普通话中也是可见的,但是方言中的音义和普通话不再一一对应。贵阳方言在音、形、义各方面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从方言本字的角度出发,对贵阳方言中那些看似“有音无字”的方言本字作一些探讨。借助古辞书等古书,从语音、语义、用例等角度,来考证贵阳方言本字。
语音的不规则现象是观察语言演变的重要窗口,描写和解释这些例外的事实,是了解语言历史、归纳语言演变规律的重要途径。苗语川黔滇方言数词“十”,有三种音节形式,但是在构成数词时,三种语音形式在语用中呈现互补。运用历史语言学的方法,结合方言和语用事实,提出对这种语言现象进行音变的一种解释。
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以及以此为基础的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工作的开展,能够唤醒方言保护意识并能养成保护方言之自觉。我们以临沂方言为窗口观察方言的变化,仅就部分语音变化而言,如中古入声的今调类、中古知庄章的今声母、尖团音、果摄一等见系开合口的今韵母等方面皆发生了较大乃至系统性变化。从变化的内容、幅度和程度而言,方言变化呈现出新老异读现象严重、方言变化分布不平衡两大特点。方言变化分布的不均衡具体表现为地理...
“还是”差比句在吴语中比较常见。如宁波方言的“侬,还是渠长”,意思是“他比你高”。这种差比句杭州方言也普遍使用,但显得比较复杂。本文讨论其结构、句式来源、成分隐现和变异。
本文从共时方言分布和历时语法演变两方面论证了汉语方言“V+的+NL”句型中的“的”来源于“得”,两者在语法、语音上的一致性说明汉语方言处所介词“的”可能是近代汉语处所介词“得”的遗留。处所介词“得”至迟于晚唐五代产生,于明代发展成熟,并沿用至清末,其语法化的路径为:“抵达”义动词〉趋向补语〉处所介词。
侗语各方言土语声调数目并不一致。从历时上看,差异的产生是各方言土语声调发展演变的条件不同造成的。侗语南部方言第二土语仅有10个声调,声调数量明显少于其他土语。造成该方言土语声调发展演变差异的根本原因是III和IV类声母并未对单数调造成影响形成调型区别,未分化出送气调。侗语南部方言送气分调的必要条件是送气辅音气化对元音和声调造成影响;充分条件是这种影响改变音高,使送气调和原调产生较大听感差异,从而区...
壮语“玉米”方言词众多,主要有“皇帝”和“御米”两大义项,并呈“一南一北”分布态势。词的传播扩散与“改土归流”政策、当地山川走势、壮族支系分布和行政区划设置等因素有关。方言词分布格局表明,“玉米”传入壮族地区时可能有陆上和海上两个通道。
山西方言复句中语气助词性的关联标记大多是后置的,但平遥方言的关联标记“门”发生了由后置到前置的变化。关联标记“门”是由单句末的语气词“门”发展而来,“门”由后置到前置是结构的重新分析。重新分析的诱因是紧缩句的高频使用模糊了前后置的界限,更重要的诱因是“门”成为话轮前后句语义关联的标记。不论后置还是前置,“门”都符合“联系项居中”原则,发生演变的动因应是为追求与VO语序相和谐。
吴语指示词的内部结构     指示词  有定性  定指量词  数词  吴语       2022/3/9
本文对以普通话为代表的“指示词发达型”语言和以吴语为代表的“量词发达型”语言的指示词进行对比研究,试图揭示并解释两者在微观句法上的系统性差异。我们认为,(1)普通话的指示词既可以作指示代词,也可以作指示限定语,而吴语的指示词往往只能充当指示限定语,代词性用法需要依赖量词才能实现;(2)普通话的指示词是一个功能性成分,它具有定指性这一语义特征,在句法上可以实现为限定词中心语D0,其补足语只能是数词短...
一般情况下,海安方言“说的”和“说”,跟普通话和很多其他方言一样,往往前者表示言及的对象,后者表示言说动作本身。但在实际使用时,又有相互交叉的现象,“说的”有时相当于“说”。
“敢”的功能可以归纳为10种:1)有胆量、敢于;2)表谦敬、冒昧;3)许可;4)条件可能;5)反诘;6)推论;7)推测;8)确认;9)询问(测度问);10)表总括、凡。这10种功能在汉语史上都存在过且都能找到具体的演变轨迹,并且绝大部分功能现代汉语方言中还有使用。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