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中国语言 >>> 汉语研究 >>> 汉语方言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库 汉语方言相关记录217条 . 查询时间(1.444 秒)
中国古今之“方言”概念并非简单的语义递承。结合词汇史与概念史的研究方法考察方言概念在近代中国的确立过程发现,直至切音字运动期间,在关于统一国语的讨论中,方言才逐渐具备现代含义,表示民族国家的语言之地方变体。不过,由于清末“国语统一”要求迫切,“言文一致”问题居于次位,方言的多样性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方言的价值被重新评估,方言成为新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中国现代方言学诞生,方言概念...
官话方言在歌戈韵、车遮韵上存在不同类型的分合关系。成都、南京等西南官话或江淮官话为歌戈、车遮两分型的南方官话;北京、济南、兰州等北京官话、东北官话、兰银官话或中原官话一部分为歌戈、车遮合流型的北方官话;西安话、洛阳话、牟平话等中原官话一部或胶辽官话为歌戈、车遮洪混细分型的中部官话,这种类型也可以视为过渡型官话方言。这三种类型从分到合的历时发展进程在地理上显示出从南到北逐渐过渡的演变特征。
赣中方言语音、词汇、语法的深度调查与研究。
计划组织十五位相关学者,系统、深入调查研究母语方言。编纂母语方言词典;建立电子资源集与数据库。
甘青河湟汉语方言因处于汉语与阿尔泰语、藏语接触的前沿地带,呈现出一系列接触性特征,如SOV语序,用后置格标记等。本文以青海民和甘沟话为例,聚焦这一语言区域表示持续的“坐”,探索其句法属性、语法意义、来源、演变路径及其与周边少数民族语言的关系。“坐”义动词用作持续体助动词现象也见于河湟地区的其他方言,如青海的乐都、循化、互助、化隆、大通,甘肃的唐汪、临夏、临潭等,阿尔泰语言以及藏语中也有“坐”义动词...
利用计算机praat软件,对千阳方言四种声调后的轻声字音高、音长、音强和音色进行声学分析。在千阳方言的双音节词语中,后一个字读轻声时,轻声字音高模式为高降调和中降调两个等级,阳平和去声后的轻声为高降调,阴平和上声后的轻声为低降调。音长后一个字比前一个字短,但是,比普通话的轻声音节长。重叠词中,轻声字音强并不是都比前面音节弱。音色方面,重叠词中,第二个字读轻声后,舌位前后、高低都略有变化,但变化有的...
闽南方言“不通”的出现早于“卜通”。前者在嘉靖刊戏文里已经出现,后者始见于万历年间,随即消失,直至20世纪以后再度出现。其中的肯定词“卜”和否定词“不”不能简单地看作是分别对“通”所进行的肯定和否定。从历史和现实语料可以看出,“卜”和“通”最初的组合是出于语用的需要,而“不”与“通”最初的组合则是出于表义的需要。这时,它们都是松散的结构。之后,“卜通”和“不通”结构沿着各自的轨道不断地进行着语义上...
修水县修水镇位于江西省西北部,赣湘鄂三省交界处,属北部赣语昌都片。北赣是全世界声调和发声态最复杂的所在,渣津调系是迄今发现的调类最多的调系。本文报告渣津十长六短的16调系统。
对于《西蜀方言》的音系性质,目前学界的认识可分为三种:第一种观点认为《西蜀方言》记录的是19世纪末期的成都方言;第二种观点认为《西蜀方言》记录的是成都周边的方言,或包括成都及其周边地区的片块方言;第三种观点认为《西蜀方言》反映当时成都话的文雅口语音。分歧的焦点在于19世纪末期成都话的入声是否已经完全消失。对比19世纪中晚期成都话相关文献可见,直到清末民初成都话的入声尚未完全消失,《西蜀方言》记录的...
在外部形态变化不发达的汉语中,虚词在组词造句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中,助词 “了”是最常使用的虚词之一,它可以用来表达动作、行为的完成(了 1),还可以用来肯定事态变化(了 2)。 而在淄博方言中,“了”的意义主要通过两个字来表达——“了(liɔ˙)”和 “嗹(liã˙)”,“了(liɔ˙)”相当 于普通话中的动态助词“了 1”,“嗹(liã˙)”则可...
与动词搭配表示损失或消耗义的语素统称为“去除义标记”。去除义标记最显著的特征是在非现实语境中只与具备减损义特征的谓词性结构搭配。在其发展过程中,先后产生了移离、完结、已然偏离、持续性完成、完整等多种功能。随着新功能的产生,原有的功能并没有消失,这使得去除义标记具有多功能性。结合汉语史上“却”“了”“掉”的演化路径,文章推测当与去除义标记搭配的谓词性结构语义发生泛化,减损义特征消失,去除义标记就发展...
基于量化数据,探究汉语方言空间性状的时间映射特质,包括共性和个性限制条件、映射等级、认知理据三个方面。空间性状的时间映射是指空间维度形容词所表征的性质和状态有条件地跨域表征时间范畴。时间映射的共性限制条件包括维度限制、轴向限制、方向限制和正负向限制四类。个性限制条件包括特定情况下正向负向选择的相对性和同类空间性状选择的差异性两类。基于量化数据、共性和个性限制条件,进而构建时间映射等级。时间映射的认...
浙江省长兴县白莲村是多方言村落的典型代表,现有河南话、平阳话、长兴话等多种方言。以母方言为平阳话的居民为调查样本,采取田野调查、问卷分析、统计比较等方法,探讨多方言村落白莲村居民的语言生活、语言能力、语言态度、语言心理等问题。结果发现多方言村落的多数居民具有多方言能力,居民的心理语言呈现明显的代际差异,家庭语言环境对语言传承具有重要的影响。
《俗字编》是记录清代温州地区方言俗语的著作,书中使用了不少方言字,如表"便宜"义的"强"、表"窟窿"义的"丼"、表"火燎"义的""、表"削下木"义的"柹"、表"音语不清"义的"齆鼻"中的"齆"等。考察和研究《俗字编》中的方言字,对了解二百五十年前的温州方言、揭示温州方言的源流、认识汉语方言与共同语之间纵横交错的字词联系均有裨益。
运用地理语言学的方法,绘制52个点的临高语“村”的立体化语言地图,展示“村”的语言形式。临高语“村”可分为两类:ɓe3类“村”(包括vɔ3、vɐ3、ɓe3、ɓɔ3、və3、v􀱼3)和 mui1类“村”。ɓe3 类“村”不是壮侗语ɓaːn3“村”的韵尾脱落而成,也不是源于“伯”,而是...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