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 >>> 作物学 >>> 作物遗传学 >>>
搜索结果: 46-60 共查到作物遗传学 农学院相关记录258条 . 查询时间(0.716 秒)
2022年4月2日上午,小麦所邀请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倪中福教授到所做学术交流。倪中福教授作了题为“异源多倍体小麦基因图位克隆的机遇与挑战”的学术报告,杂交小麦所40余名科研人员现场听取了报告并开展了热烈的学术研讨。
芳香族硝基化合物不仅在自然界中天然存在,更是重要的化工原料,被广泛用于医药、农药、染料、炸药及其它化工产品的生产,也是最难降解的有机污染物之一。如作为炸药的三硝基甲苯(TNT)是一种芳香族硝基化合物,具有很高的毒性,能破坏植物细胞从而导致植物生长受抑制甚至死亡,一旦进入土壤就会长时间残留,因此被芳香族硝基化合物污染的土壤很难修复。植物修复(phytoremediation)被认为是清洁环境中污染物...
蔡旭先生(1911-1985)是我国著名的小麦遗传育种及栽培学家,农业教育家,小麦杂交育种的开拓者,新中国小麦育种工作的奠基人之一;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的倡导者和奠基人。2021年是蔡旭先生诞辰110周年,也正值全党开展四史学习教育背景下,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中国共产党委员会举办蔡旭先生诞辰11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发挥五老优势,传承学院文化,赓续老一辈科学家精神,激励广大后学通过向以蔡旭先生为代表的...
张翰风,郑州大学农学院硕士生导师,讲师,主要以拟南芥、油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关键基因的表达模式、蛋白水平修饰以及遗传表型分析的探索,阐明其响应环境胁迫的分子机制。
2021年12月27日,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樊龙江教授团队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Molecular Plant》发表题为“Population genomic analysis reveals domestication of cultivated rye from weedy rye”论文。该研究通过对野生、杂草和栽培类型黑麦116份种质资源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和分析,揭示了栽培黑麦是由杂草黑麦...
郭佳林,郑州大学农学院硕士生导师,讲师,研究兴趣、领域:小麦农艺性状的遗传发育及遗传育种;芦竹的快繁技术建立及遗传改良。
2021年10月18日下午,我院成功举办了 “山西农业大学作物表型平台举行验收会暨学术交流会”,华中农业大学作物信息中心副主任杨万能教授、南京农业大学刘守阳教授、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表型创新研究组组长金秀良研究员、山西农业大学软件学院韩冀皖教授邀参加本次会议并作主题报告。农学院副院长冯美臣主持本次会议,韩渊怀教授、孙朝霞教授等出席本次会议。
华中地区是粳米的主要产区之一。然而,该地区仍有数十个高产水稻品种质量低下或易感稻瘟病,严重限制了其在水稻生产中的应用。2021年10月5日,Genome Biology 杂志在线发表了来自扬州大学农学院杨泽峰课题组和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李爱宏课题组及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宁约瑟课题组等合作的题为“Genomic insight into balancing high yield, g...
内蒙古民族大学农学院教师发表科研论文53篇,其中核心期刊29篇;出版著作3部;获得专利和软件著作权8项;制定地方标准12项。学院个人荣誉方面,1人被国务院扶贫办评为“全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1人被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评为“社会服务先进个人”荣誉称号。新增科研平台1个:“科尔沁沙地生态农业实验室”被国家民委评为重点建设实验室。学院组织科研交流和学术报告会5场,100余人次师生参加国...
许峰,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技术应用研究,主持或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教育厅重点项目等多项,在《Theor Appl Genet》、《Molecular Plant Breeding》、《华北农学报》等国内外期刊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7篇,主讲《种子检验学》、《植物检疫学》、《分子生物学基础》、《种子经营管理学》等课程。
长江大学农学院2019年获批的国家自然基金项目。
长江大学农学院2020年获批的国家自然基金项目。
2020年扬州大学农学院在研项目。
2021年5月26日,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小麦遗传育种创新团队在分子植物杂志(Molecular Plant)发表了“A natural variation of an SVP MADS-box transcription factor in Triticum petropavlovskyi leads to its ectopic expression and contr...
大豆是我国重要粮食和经济作物,也是国内进口量最大的粮食作物。如何在有限的面积上提高单产已成为当务之急。雄性不育在作物杂种优势利用和提高产量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大豆是自花授粉作物,也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杂交种单产可提高15~20%。迄今国内外已开展了一系列的大豆核不育基因研究,多集中在杂种优势利用及遗传机理研究,但鲜见基因克隆的报道。我国已将大豆ms1核不育系成功应用于轮回选择群体创制和新品种选...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