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物理学 >>> 原子核物理学 >>> 核结构 核能谱学 低能核反应 中子物理学 裂变物理学 聚变物理学 轻粒子核物理学 重离子核物理学 中高能核物理学 原子核物理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原子核物理学相关记录94条 . 查询时间(0.635 秒)
英国最快的人工智能超级计算机"黎明号"( Dawn )已投入运行,供从事聚变能源、医疗保健和气候建模等研究领域的科学家使用。
Type One Energy Group 宣布计划在田纳西河谷管理局 (TVA) 位于田纳西州克林顿的 Bull Run 化石工厂建造其 Infinity One 聚变能源原型仿星器。
英国工业聚变解决方案有限公司 (UKIFS) 首任首席执行官 Paul Methven 详细介绍了英国原型聚变能源工厂的发展前景。
加拿大核实验室 (CNL) 氢和氚技术局局长 Ian Castillo 和英国原子能管理局 (UKAEA) 执行董事 Stephen Wheeler 在英国牛津郡 UKAEA 卡勒姆园区。图片 ? 英国原子能管理局英国原子能管理局 (UKAEA) 和加拿大核实验室 (CNL) 合作开发有关氚管理的技术。
欧洲核子中心大型强子对撞机LHC上的ATLAS实验组近期于Physical Review Letters杂志上在线发表了关于寻找暗光子(dark photon)这一重要新粒子的论文。该项工作是首次在强子对撞机上利用标准模型Z玻色子的稀有衰变来寻找暗光子,这一新途径有效地扩展了探索暗光子的参数空间,并且获得了国际上最好的灵敏度,受到审稿人、国际同行的广泛认可与报道。
近日,兰州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稀有同位素前沿科学中心牛一斐教授团队与米兰大学Gianluca Colo 教授合作,解决了核物理中长期存在的“为什么Sn同位素链给出的状态方程这么软”这一谜题。相关研究发表在物理学期刊《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核科学与技术学院博士研究生李征征为论文第一作者,牛一斐教授为通讯作者,兰州大学为论文第一单位。
中子滴线(the neutron drip-line)给出了原子核存在的边界极限,即一种元素的原子核在质子数一定时最多能包含的中子数。对处于滴线的原子核,如果再添加一个中子,它将不再是一个束缚的体系,从而中子会“滴出”。测绘滴线位置是现代核物理的一个主要科学目标。滴线边界成了验证和校准各种核理论模型的试验场,对我们认识中子星和超新星爆发环境中宇宙元素的生成起源非常关键。最近两个研究组的实验扩展了我...
来自加拿大和美国的科学家在最新一期《科学进展》杂志上发表论文称,他们首次在实验室研制出能产生拥有量子化轨道角动量的中子的装置,为下一代量子材料的研发提供了全新途径,有望推进量子计算的发展,识别并解决基础物理学领域的新问题。
2022年7月9日,在第41届国际高能物理大会(ICHEP2022)上,大型强子对撞机(LHC)实验上的CMS合作组报告了一个可能由四个粲夸克组成的奇特粒子家族的发现。由于这些粒子内部由同一重味夸克组成,物理图像相对简单而利于理解,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窗口研究强相互作用。清华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的研究人员联合组成的“清华-南师”CMS组在这项研究中发挥了原创和主导作用。这是中国实验团队首次在LHC上...
在1960年代,物理学家Gell-Mann和Zweig独立提出了被称为夸克的亚原子粒子的存在。他们的模型成功地将拥有强相互作用的粒子 — 强子 — 描述为由两个或三个夸克组成。同时,理论家还预言了存在超过三个夸克的奇异强子,其性质与描述常规强子的夸克模型不同。
四中子态是一种非常奇特的全新物质形态,相当于Z=0的物质,受到物理学界非常大的关注。2019年11月11日,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核物理与核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许甫荣教授团队与合作者在《物理评论C》(Physical Review C)上在线发表了题为“多中子体系的第一性原理无芯伽莫夫壳模型计算”(Ab initio no-core Gamow shell-model calculations of m...
四中子态是一种非常奇特的全新物质形态,相当于Z=0的物质,受到物理学界非常大的关注。2019年11月11日,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核物理与核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许甫荣教授团队与合作者在《物理评论C》(Physical Review C)上在线发表了题为“多中子体系的第一性原理无芯伽莫夫壳模型计算”的文章,理论预言了四中子态的共振能量和共振宽度。2022年6月22日,由德国科学家团队主导,北京大学物理学院...
肖志刚教授,清华大学物理系博士生导师,1991.9-1995.7 学士学位,物理学,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1995.9-2001.2 理学博士,粒子物理与核物理,中科院近代物理所;研究领域为原子核物理,实验核物理。
李剑,1983年出生,吉林大学物理学院原子核科学与技术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2011年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学院,2017年12月12到2018年12月,美国西密歇根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原子核多体理论的发展及其在原子核结构、核天体物理以及原子核衰变的应用,目前在Phys. Rev. C等核物理一流期刊发表SCI论文30余篇,引用300余次。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项,并与国内外同行...
马志为,男,浙江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78.11-1982.07学士浙江省杭州大学物理系理论物理专业;1985.09-1988.01硕士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专业;1989.09-1994.05博士UniversityofAlaska物理系空间离子体物理专业;研究方向为聚变和空间等离子体理论与模拟。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