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 >>> 作物学 >>> 作物生态学 >>>
搜索结果: 1-13 共查到作物生态学相关记录13条 . 查询时间(0.282 秒)
2023年7月26日—27日,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组织专家,采用现场查看和会议相结合的形式,对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黄河三角洲耐盐碱作物提质增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进行综合绩效评价。专家组由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内蒙古大学、吉林农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山东农业大学、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中国...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棉花智慧栽培创新团队研究发现我国棉花生产氮足迹呈“南高北低、逐年上升”的趋势,且我国棉花生产存在较大的活性氮减排潜力,为棉花氮减排提供了理论支持。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清洁生产(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上。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王占彪研究员团队开展了我国棉区棉花生产水足迹的时空变化特征、驱动因素及水资源压力的相关研究,发现我国棉区单位产量水足迹自南向北,自东向西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为我国棉花生产的水资源消耗提供了新视角。相关研究结果以“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variation and driving factors of the regional wat...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王占彪研究员团队开展了气候变化对棉花生产影响的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气候变化可以解释我国西北内陆、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棉区产量波动的50%、58.1%和50%,且不同棉区产量波动的气候驱动因素差异明显,研究结果为制定有效的管理策略来应对和缓解气候变化对棉花生产影响提供理论依据。相关研究结果以“Climate variation explains more than ...
农业农村部荒漠绿洲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重点实验室,根据荒漠绿洲生态区优势特色农业发展的实际和需求,在荒漠绿洲区域独特的生态条件下,针对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学科建设和区域发展的科技需求,以应用基础和应用技术研究为主,重点开展荒漠绿洲作物生理生态、作物栽培技术和现代农作制度的研究,形成荒漠绿洲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协调的耕作栽培理论技术体系,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为区域农业发展提供新技术和新产品,搭...
蔡昆争,男,1970年10月出生,云南曲靖人,1995年7月参加工作。现任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三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生态学系主任。为广东省生态学会理事,国际生态学会(INTECOL)、国际根系研究学会(ISRR)会员及中国生态学会会员,华南农业大学第七批“千百十”工程省级重点培养对象(2012-201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同行评议专家、广东省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评审专家,国内外30多个学术...
王建武,男,1966年4月出生,陕西长武县人。1991年6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现任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院长,生态科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低碳发展专家委员会委员、广东省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科技厅农业科技战略专家、广东省作物学会副理事长。农业部华南热带农业环境重点实验室主任。华南农业大学热带亚热带生态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领域是循环农业、...
罗卫红,1997年回国工作,任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气象学会农业气象与生态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农学会农业气象分会常务理事,《作物学报》编委。研究领域是作物系统模拟、设施农业环境模拟与调控。
姜东,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作物生理生态领域的研究工作,在小麦和大麦优质高产高效生产理论与技术、作物无公害生产的原理与技术体系、作物抗逆生理机理与遗传生理等研究领域有较好的研究积累,特别在小麦品质形成机理、生理生态调优途径与栽培技术、小麦深加工与增值新产品开发等方面有突出的贡献。
戴廷波,男,1969年12月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作物生理生态研究工作,重点研究小麦产量和品质形成生理生态机理与产质协调技术、小麦非生物逆境抗性生理生态机制与抗逆丰产技术、作物氮素高效利用生理生态机制与安全清洁生产技术。 研究领域是作物生理生态。
王友德,男,汉族,研究员,研究方向:生态农业。主要从事玉米育种、栽培、推广、科研管理等工作。先后主持参加农业部、自治区科委、兵团科委等科研项目12项。
周拾禄,稻作学家。他开创水稻地方品种鉴定,为我国水稻品种改良打下了基础;30年代曾大力促成湘米销粤以应备战需要;提出粳稻起源新假说受到了学术界重视。他克己奉公,笔耕不已,为发展我国水稻生产和科研做出了贡献。
汤文通,农学家和农业教育家。早年在江苏、福建、浙江,后在台湾,从事高等农业教育和科学研究60余年,著作甚丰,《作物育种之原理与实施》一书是其代表作。对水稻性状遗传、稻种亲缘关系、休眠性和稻米胀性等均有精辟研究。在大豆上倡导蕾期授粉,使杂交技术变难为易;确立杂种后代选择指标,使育种进程有章可循;选育出“台大1—7号”大豆良种,增产幅度大,为台湾省大豆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