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大气科学 >>> 大气物理学 大气化学 大气探测 动力气象学 天气学 气候学 云与降水物理学 应用气象学 大气科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61-75 共查到知识要闻 大气科学相关记录3729条 . 查询时间(0.494 秒)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抚仙湖太阳观测与研究基地博士向南彬、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空间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赵新华,联合云南民族大学教授邓林华等,在日冕整体自转与太阳多尺度磁结构的关系研究方面取得了进展。这一成果对于厘清日冕自转变化的驱动源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上。 
2023年夏季极端高温热浪席卷华北大地。根据中国气象局报道,2023年6月北京、天津、石家庄均打破了当地观测史上单月高温日数最多纪录。6月21-30日期间,华北地区共有124个国家气象站气温超过40℃。6月22-24日端午节期间,北京南郊观象台连续三天气温达到或超过40℃,为该站观测史上首次40℃三连击。此次高温过程强度强、范围广,对交通安全、人民生命健康、能源供应、农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建筑部门是全球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主要组成部分。减少建筑运行能耗碳排放(BECCE)可以为碳中和的战略目标做出重大贡献。建筑运行能耗碳排放与微气候高度相关。绿地一直被认为是改善微气候和减少BECCE的自然途径。然而,绿地对BECCE的最有效影响距离和优化配置尚不清楚。 
赤道太平洋纬向海表面温度梯度(SST梯度)影响全球平均温度,是全球变暖的起搏器。观测记录显示,2023年12月7日SST梯度增强,显著影响了厄尔尼诺-南方涛动和全球海洋热量吸收。然而,气候模式倾向于模拟与观测不符的减弱趋势。这种偏差可能会降低预估未来SST梯度变化的可信度。因此,揭示模拟和预估SST梯度不确定性的来源及成因,减少未来预估中的不确定性,是气候变化领域的前沿问题。
《巴黎协定》提出将全球温升控制在工业化水平前最多2℃的水平,并努力限制在1.5℃。由于气温的空间变异性,全球不同区域达到温升1.5℃或者2.0℃的时间并不一致。因此,全球及区域不同温升情景下,极端气候及其人口暴露度的变化仍然不是很清楚。
我国亚热带地区作为亚洲季风的核心区,全球变暖不仅使其面临干旱威胁,而且持续升温带来的暖冬使非生长季水(降水)-热(温度)条件对树木生长的主导作用日益凸显。但以往研究多关注单一气候要素对树木生长的影响,缺乏对非夏季水-热变化如何影响树木生长的认识。
闪电,自然界中最壮观的气象现象之一,在地球气候和大气化学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甚高频(VHF)闪电干涉仪因能够精确跟踪雷电放电过程,并以纳秒级精度提供关于雷电放电路径和机制的关键数据而成为研究闪电的重要手段。然而,干涉仪在提供雷电放电详细信息方面颇为有效,但其精确性会受到基础观测模型导致的系统误差的影响。 
目前,全球正经历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未来,任何的持续增暖均会引起愈加频繁和严重的极端事件。随着气候变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如洪涝、干旱、热浪等日益频发。与气候平均态相比,复合极端气候事件相较于单一的气候事件对气候变化更为敏感,具有突发性强、不易防范和不可预见性,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产生而深远的影响。干旱、热浪同时发生时被称为Compound droughts and heatwaves(...
2023年12月1日,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陈进生研究团队在东南沿海城市厦门开展大气强化观测,利用大气超级站的化学电离质谱仪(CIMS)等装备条件,深入研究了厦门城区人为源氧化性有机物(AOOMs)的分子组成、潜在前体物及其在有机气溶胶(OA)中的分配。相关研究成果以Molecular Composition of Anthropogenic Oxygenated Organic Molecul...
2023年12月1日,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陈进生研究团队在东南沿海城市厦门开展气态硫酸及其前体物等相关参数的外场观测,通过部署一套新型在线观测仪器,结合机器学习等方法全面研究了厦门城区气态硫酸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其分布的重要参数。研究成果以Machine Learning Reveals the Parameters Affecting the Gaseous Sulfuric Acid Dist...
2023年11月30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发起的“全球变暖背景下的极地气候变化”特邀学术报告会成功举办。会议邀请了来自不同领域的8位专家,围绕气候变暖背景下的极地海洋、大气与冰冻圈关键要素的变化过程及其调控机制作了精彩学术报告,并探讨其对极地及中高纬地区气候和环境的影响。 
闪电,自然界中最壮观的气象现象之一,在地球气候和大气化学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甚高频(VHF)闪电干涉仪因其能够精确跟踪雷电放电过程,并以纳秒级精度提供关于雷电放电路径和机制的关键数据而成为研究闪电的重要手段。然而,干涉仪虽在提供雷电放电详细信息方面极为有效,但其精确性会受到基础观测模型导致的系统误差的影响。 
约66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生物大灭绝从根本上重塑了地球的生态系统,结束了超过1.5亿年的恐龙时代,并为哺乳动物的崛起铺平了道路。目前,该大灭绝的原因仍处于激烈争论当中,印度徳干玄武岩喷发和小行星撞击是两个主流观点。其中,德干玄武岩喷发对全球古环境、古气候的影响是当前学界研究热点之一。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是地球气候系统中最强烈的年际异常现象,因其暖位相期间在赤道东太平洋出现显著的海表增暖而闻名,即厄尔尼诺事件。近几十年来,人们发现与传统的东太平洋厄尔尼诺(eastern Pacific El Ni?o, 简称为EPEN)不同,某些年份海表暖异常更弱且偏西位于中太平洋,被称为中太平洋厄尔尼诺(central Pacific El Ni?o, 简称为&...
碘对于人体健康至关重要,陆地环境中碘的多寡是决定碘缺乏症患病率的一个关键因素。由于冬季海洋碘输入减少,内陆大气碘的主要来源可能会从海洋转变为其他源的释放——这将进一步影响内陆地表环境的碘含量。然而,其具体来源组成如何?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些科学问题仍缺乏明确答案。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