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大气科学 >>> 大气化学 >>>
搜索结果: 151-165 共查到知识要闻 大气化学相关记录199条 . 查询时间(2.36 秒)
近日,国际著名期刊Chemical Reviews(影响因子47.928)在线发表了我校环境与气候研究院袁斌教授、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NOAA)学者合作的综述文章“Proton-transfer-reaction mass spectrometry: Application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袁斌是该综述文章的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讯作者。袁斌长期从事大气中有机物...
近期,安光所谢品华研究员课题组在大气N2O5探测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工作于9月12日网络在线发表在荷兰Elsevier集团出版的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环境科学二区)上。
近日,我校大气环境中心大气化学研究团队研究成果“Assessment of carbonaceous aerosols in Shanghai, China - Part 1: longterm evolution, seasonal variations and meteorological effects”发表于大气科学类权威期刊《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
2017年7月31日,国际著名大气化学家Daniel Jacob教授来访我校。Daniel Jacob是空气质量和气候联合实验室哈佛方面负责人、哈佛大学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教授。校长李北群在行政楼会见了Daniel Jacob教授,国际合作与交流处、人事处、研究生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相关负责人参加了会见。李北群校长对Daniel Jacob教授的来访表示热烈欢迎,对两校之间的真诚合作充满期待。他指...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汝锦研究员于2017年7月5日在韩国济州市举行的第十届亚洲气溶胶会议(AAC2017)上,荣获亚洲气溶胶研究青年科学家奖(AYASA, Asian Young Aerosol Scientist Award)。在5名候选人中,黄汝锦研究员以第一名的成绩获得该奖项。
2017年6月26日下午,由我校科技处、科协主办,城市与环境学院承办的“西北大学创新论坛”第六十六讲在长安校区举行。美国South Dakota State University大学Jihong Cole-Dai教授和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张寅生研究员分别为我校师生作了题为“Finding Climate-Impacting Volcanic Eruptions in Ice Cores Usi...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性大气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损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氮氧化物(NOx)是大气细颗粒物(PM2.5)中硝酸盐(NO3-)的前体物,在二次颗粒物形成和增长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客观地认识大气中NOx的来源是控制大气污染的关键,但目前没有合适的方法从受体角度对其形成认知。
2017年6月10日至11日,应大气环境科学实验室牟玉静研究员的邀请,法国国家科研中心催化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Christian George教授访问了位于河北省望都县东白陀村的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农村环境研究站。Christian George教授与在站开展野外观测的师生们开展了深入交流。
2017年5月11日上午,应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青年创新促进会小组的邀请,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化学研究所(简称“马普所”)程雅芳、苏杭两位博士访问化学所,并分别作了题为“Reactive nitrogen chemistry in aerosol water as a source of sulfate during haze events in China”和“Aerosol, cloud and...
氢能是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目前工业上主要采用-253摄氏度下的液态氢或700个大气压以上高压氢气进行氢能源的存储和运输。现有技术成本高且存在安全隐患,是氢能源利用技术中的一个关键瓶颈。氮杂环化合物在常温常压是稳定的液体或固体,一分子氮杂环化合物可以通过释放多个氢气分子生成芳香氮杂环化合物,理论上有望应用到储氢材料领域,实现常温常压下安全有效的存储和运输氢气。然而目前的氮杂环脱氢技术主要是通过金属催...
近期,一个由中国、美国和英国科学家组成的联合研究团队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发表文章,宣称找到1952年伦敦大雾及当前中国雾霾形成的主要化学机制。 人们知道由二氧化硫转化产生的硫酸盐是形成烟雾的主要原因,而具体转化机制并不清楚。该团队研究证实伦敦大雾是在多云的大气环境下,由二氧化氮促使二氧化硫转化为硫酸盐,从而形成危害性大雾。而中国当前雾霾的形成机制稍有不同,除了二氧化氮外,还有氨...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谢周清教授、刘诚教授团队在大气形态汞的观测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结果于2016年11月8日发表在大气环境权威刊物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上。该文首次揭示了中国城市大气中各种形态的汞(包括气态元素汞、气态氧化汞和颗粒态汞,以下分别简称GEM、GOM 和PBM)在灰霾与非灰霾...
近期,安光所刘锟副研究员与美国Rice大学Frank Tittel教授合作,在法拉第磁旋转光谱高灵敏度检测痕量二氧化氮(NO2)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工作以Development of a mid-infrared nitrogen dioxide sensor based on Faraday rotation spectroscopy为题发表在期刊上。
氨气是大气中唯一的高浓度碱性气体,可与硝酸或硫酸等酸性气体发生均相中和反应生成无机盐纳米级颗粒或更小的分子束,在气溶胶初始核化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同时,也是大气重霾污染过程二次颗粒物形成或增长过程中非均相化学反应的限制性气态前体物。由于氨来源复杂多变,我国及世界上大部分地区尚未对氨气提出有针对性的有效减排措施;而科学界对城市大气环境中的氨气来自于农牧业还是工业及机动车排放一直存在争议。
脂类化合物(正构烷烃、脂肪酸和脂肪醇)是大气有机气溶胶的重要组分。其分布广泛,来源复杂,稳定性较高,对城市有机气溶胶的贡献较大。故研究气溶胶中脂类化合物的分子特征和稳定单体碳同位素(δ13C)组成将对深层次认知气溶胶的来源提供新的视角。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