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 >>> 基础医学 >>> 医学生物化学 人体解剖学 医学细胞生物学 人体生理学 人体组织胚胎学 医学遗传学 放射医学 人体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微生物学 病理学 药理学 医学实验动物学 医学心理学 医学统计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国际动态 基础医学相关记录16条 . 查询时间(0.266 秒)
孙玉萍,1967年3月生,博士,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天山英才(第二层次),生物学一级学科和病原学二级学科带头人。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团队负责人,中国微生物学学会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新疆预防医学会流行病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文核心期刊《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编委及审稿人。
据国外媒体报道,日本科学家2009年11月13日在《细胞》(cell)杂志上发表研究文章称,新生脑细胞能破坏大脑海马区的脑细胞之间的联系。海马区是脑部和学习及记忆有关的区域。科学家表示,清除大脑旧有记忆能够为学习新知识提供“空间”。
美国科学家们近日首次拍摄到了HIV在人体内的扩散,他们发现HIV病毒以一种先前未知的方式从感染细胞转移到健康细胞。这是科学家们在了解HIV扩散过程方面所取得的一项重大突破,将有助于研究人员创造出一种可对抗已导致2500万人死亡的HIV疫苗。此项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科学》杂志上。
拉斯克医学奖(Lasker Awards)是美国最具声望的生物医学奖,被誉为美国的诺贝尔奖。这个科学奖项始于1946年,是由纽约的艾伯特—玛丽·拉斯克基金会(Albert and Mary Lasker Foundation)颁发的。之所以这个奖项被称为美国的诺贝尔奖,除了其自身的权威性和影响性外,还由于这个奖项几乎每年50%的得奖者都得了诺贝尔奖。 拉斯克奖分为基础医学奖、临床医学奖和公...
美国和瑞士科学家近日研究揭示了嗜曙红细胞(eosinophil,白细胞的一种)帮助机体抵御细菌感染的机制。研究发现,嗜曙红细胞能被细菌激活,用类似“弹弓”的方式释放出线粒体DNA,创建成一张“网”捕获并杀死细菌。相关论文发表在《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上。 嗜曙红细胞仅占人体白细胞组成的1%-3%。此前,科学家已经知道它们有助于人体防御寄生虫,但对于其在免疫系统中的具...
设想一下,如果我们可以停止老化过程前进的脚步,那么身体的器官就可以在今后的日子里永远年轻。这正是美国一组科学家最新在小鼠肝脏实现的事情,而他们的最终目标是将该方法应用于人类。相关论文2008年8月10日在线发表于《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 当机体衰老时,被破坏的蛋白逐渐在细胞中积累,但到目前为止,无人知道这是否是造成器官功能衰落的原因。在新的研究中,由美国艾伯特&#...
美国研究人员2008年8月7日宣布,利用患者体细胞培育出10种可用于观察遗传疾病在细胞内发展的干细胞。这一进展将有利于寻找这些疾病的治疗方法。 哈佛大学干细胞研究所博士乔治·戴利和同事利用患者皮肤细胞和骨髓,培育出这些干细胞。这些患者罹患疾病包括帕金森氏症、亨廷顿舞蹈病和唐氏综合症等。 这种新技术原理是将患者的普通细胞转化成具有胚胎干细胞特征的干细胞。胚胎干细胞可分化为不同种类的体...
2007年5月24日上午,由耶鲁大学副校长布鲁斯•亚里克桑德率领的耶鲁大学百人访问团访问复旦大学。耶鲁大学访问学者、复旦大学副校长许征会见代表团一行,并向访问团赠送象征中美两国青年友谊的琉璃工艺品——花好月圆。此次耶鲁百人团是应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的邀请来访中国。代表团成员包括该校管理人员以及来自医学、生物、艺术、林学、管理、神学、建筑等院系的教授学生共100人。在华期间,代表团访问了北...
2007年5月21日,应中国药理学学会的邀请,英国药理学学会(BPS)总裁Graeme Henderson教授携BPS副总裁兼《英国临床药理学杂志》(BJCP)首席主编Jeffrey Aronson博士、《英国药理学杂志》(BJP)首席主编Humphrey Rang教授访问了复旦大学药学院,并在治道楼八角厅作了有关介绍英国药理学学会及其杂志的精彩报告。
2007年4月23日上午,日本知名学者、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田中耕一教授访问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参观了蛋白质组学实验室,并现场进行了仪器调试和操作指导。此次为田中耕一教授第二次访问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
2007年4月2日—12日,美国The Anatomical Record杂志主编、尤他州立大学医学院教授Albertine H. Kurt博士访问了浙江大学医学院,专程来华考察并确认美国The Anatomical Record杂志副主编的人选。经过对候选人的考察和交流,最终确定浙江大学医学院李继承教授为美国The Anatomical Record杂志副主编。
中国网2006年9月26日,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科学家已找到老化的关键基因,能解释为什么随着经年累月,人体组织会衰败。由这项研究,可以研发治病延寿的药物。这项研究开启许多新希望,包括研发一种能关掉这个基因或模仿其功能的药物。摩里森表示,若能研发抑制p16INK4a的药品,就能治疗各种退化性疾病。
加拿大多伦多桑尼布努克健康科学中心的研究人员首次掌握了如何诱导出不同类型的T细胞抗原受体(TCR),向最终使用T细胞受体剪切技术治疗免疫系统疾病方向又前进了一大步。T细胞受体剪切治疗方法将来可用于治疗艾滋病或其他免疫系统缺乏疾病,该项成果已于2006年7月25日在《免疫学》杂志上发表。
2006年7月20日,应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邀请,美国密苏里-哥伦比亚大学分子微生物学免疫学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段东升博士来兰州大学进行题目为“分子微生物学在临床与免疫学中实践——基因治疗”的学术报告。
科技日报2006年7月22日报道,德国联邦教研部部长沙万最近在一周内给9个欧盟成员国政府写信,要求在欧盟范围内停止对胚胎干细胞的研究。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