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 >>> 生物医学工程 >>> 生物医学电子学 临床工程学 康复工程学 生物医学测量学 人工器官与生物医学材料学 生物医学工程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生物医学工程相关记录27条 . 查询时间(0.277 秒)
2021年10月14日,清华大学自动化系、信息国家研究中心谢震课题组与北京合生基因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研发的基因治疗产品SynOV1.1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一期临床试验许可,用于治疗包括中晚期肝癌在内的甲胎蛋白(AFP)阳性实体瘤。
据德国卡塞尔大学网站报道,近日,该校科学家研制的一种带磁场的微型传感器获得突破,样机在年内即能完成。该传感器通过遥控牵引磁化纳米生物分子,可将检测液中极少量的蛋白质分子检测出来。该技术有望革新医疗诊断方式,其中利用磁性纳米粒子运送生物分子的方法已申请了专利。
它拥有着世上最灵巧的手腕,能在狭小的空间内完成腔镜外科医生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它就是闻名遐迩的“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2010年3月9日至11日,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微创外科中心运用这台高智能机器人,成功完成了5例泌尿外科、肝胆外科手术。
北京师范大学的神经学家臧玉峰和他的同事们开始招募儿童志愿者,进行多动综合症的研究。他们计划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探测健康儿童和患病儿童之间大脑活动的差异。为了征集测试者,大学生们在一所小学前发放传单。然而,他们最后只能空手而归:家长担心核磁共振扫描可能会伤害到自己的孩子。对此,臧玉峰表示,“脑功能性磁共振实验实在是太难进行了。”
日前,主题为“先进数字医疗影像技术与临床应用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的东方科技论坛在上海举行。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就先进数字医疗影像技术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我国在先进数字医疗影像技术发展和应用中的作为、如何发展我国医学影像信息学及其应用技术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近日,由中科院金属研究所杨柯研究员领导的生物医用材料与器件课题组研发的新型医用高氮无镍奥氏体不锈钢(00Cr17Mn15Mo2N)在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通过了细胞毒性、溶血、致敏反应、急性毒性试验、血栓试验及遗传毒性等重要生物学性能检验。
2009年12月28日,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北京召开2009年(第九届)信息产业重大技术发明评选结果发布会,公布了2009年度我国信息产业的七项重大技术发明,由重庆金山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上海长海医院和重庆大学共同完成的“智能可控胶囊内镜系统研究及产业化”成功入选,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娄勤俭、部党组成员刘利华等出席了会议。
记者2009年12月20日从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获悉,国家863计划和广东省重点科技计划项目——世界首台“新一代人源细胞组合型生物人工肝”近日在该院研制成功,并获得9项国家专利。目前,该项目在中科院电工所的协助下,已成功生产出首台新型生物人工肝样机,并已完成实验室和动物实验阶段,即将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阿尔茨海默氏病(老年痴呆症)是发病率很高的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造成严重的经济、社会和家庭负担。Beta淀粉样蛋白质(Aß)的聚集体(球形寡聚体,纤维,斑块等)对脑神经细胞产生损伤,甚至诱发神经细胞死亡,最后导致痴呆发生。理解Aß的聚集机理以及对聚集行为进行有效的调控是深入了解老年痴呆症发病机理以及早期诊断、干预和治疗的关键。
2009年12月3日,由浙江大学牵头,国内33家高校、医院参加实施的“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代谢综合征的早期识别和干预技术研究”项目在杭启动,项目实施方案通过了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巴德年任组长的专家组的论证。
北京大学与辉瑞公司近日签署合作研究协议,双方宣布将在生命科学和生物医学研究方面合作并旨在开发药物研发方面的创新科技。据此协议,辉瑞不仅会为双方共同感兴趣的课题提供资金支持,而且会利用自身在药物研发领域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来帮助北京大学建立一个世界一流的生物转录研究和药物研发中心。
中国已批准引进国际最新型的计算机断层扫描仪——宝石能谱CT,首批将陆续在香港、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安装使用。这是记者从北京举行的新技术介绍会获得的信息。
近日,在南宁刚刚结束的全国医疗器械生物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二届一次会议上,我校材料学院副院长、生物医学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张其清教授被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聘为全国医疗器械生物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聘期五年)。
磁共振检查是早期诊断的重要手段,但我国长期以来存在普及率低、技术设备为西方垄断、收费高等问题。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内的美时医疗科技公司2009年9月24日正式公布,其自主研发出一种新型医学磁共振成像技术——高温超导射频线圈,该技术使人体图像分辨率和清晰度提高了3至5倍,是目前世界磁共振领域灵敏度最高的“电子眼”。该设备已顺利通过美国FDA认证,面向全球销售,一举打破世界高端磁共振设备垄断格局。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最近宣布,医院神经外科利用复旦大学数字医学研究中心自主研发的神经导航手术系统,成功为一名患者一次性切除脑内6枚纵行排列、深浅不一的海绵状血管瘤,目前患者随访状况良好。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