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 >>> 生物医学工程 >>> 生物医学电子学 临床工程学 康复工程学 生物医学测量学 人工器官与生物医学材料学 生物医学工程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生物医学工程相关记录23条 . 查询时间(2.675 秒)
近日,东南大学首席教授柴人杰团队和赵远锦团队在《Advanced Materials》期刊发表了题为“Electroacoustic Responsive Cochlea-on-a-Chip”的研究论文,报道了一种耳蜗器官芯片的构建与应用研究。柴人杰教授团队的博士后胡扬楠、硕士生邢佳玥和博士生张慧本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柴人杰教授为本论文最后通讯作者。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团队基于多年均一微球制备及生物剂型工程的研究基础,提出了纳微复合递送新理念,并与军事医学研究院生物工程研究所研究员王恒樑及朱力团队合作,开发了具有“纳微复合”多级结构的单剂干粉吸入式疫苗研制平台技术,可实现多种蛋白抗原疫苗的开发与迭代。目前已在实验室成功制备出新型干粉吸入式疫苗,且在动物模型上显示出能够高效阻断呼吸道病毒的感染与传播。相关工作于12月13日发表在《自然》(N...
北京大学熊敬维教授在海洋生物多样性与进化研究所赵龙教授的邀请下,于2023年11月1日到访进化所,在达尔文馆学术报告厅进行了题为“Using genetics and chemical biology to approach heart regeneration”的主题学术报告。
2023年9月28日,由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分子系统生物学研究中心主办的第二十期“未来科学沙龙”在3号楼108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期沙龙由屠强研究组的博士生单昭君担任主讲,她以“Brain-Computer Interface脑机接口”为题,向大家介绍了脑机接口技术的发展进程、标志性研究近况以及对未来发展的展望。沙龙由屠强研究员主持,中心30余位师生出席了本次活动。
器官移植已成为多种终末期疾病的唯一有效治疗手段,供体器官严重缺乏却限制了这一疗法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基于干细胞的器官异种动物体内再生将是未来解决这一问题的理想途径。通过该途径获得的人源化器官不仅将具有更全面的细胞类型和更完善的器官结构与功能,而且由于供体细胞来源于患者自体,将有效避免异种器官或同种异体器官移植中存在的免疫排斥等问题。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生物医学与健康工程研究所微创中心研究员聂泽东团队,在基于生理信息的无创血糖监测技术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Noninvasive blood glucose monitoring using spatiotemporal ECG and PPG feature fusion and weight-based Choquet integral multimod...
骨折、创伤和先天性残疾严重影响患者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天然骨组织具有通过自我再生对轻微损伤做出反应的固有康复能力,但大骨折或大面积缺损使得在没有手术干预的情况下难以实现完全的功能恢复,且自体移植物具有可用性有限、供体部位发病率高等风险。合成生物支架为骨损伤提供了一种有前途的替代治疗。近日,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在《Science Advances》杂志发表题为“A 3D biomimetic opto...
近年来,DNA纳米结构在检测、生物成像、药物靶向递送等生物医学领域内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因其高稳定性、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易于化学修饰等特点,DNA四面体(TDN)已广泛地用于递送化疗药物、核酸药物并负载荧光探针,实现了肿瘤治疗的诊疗一体化等,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然而,迄今为止,TDN潜在的肿瘤免疫激活效应尚未被挖掘。
组织粘合剂能够牢固地粘附于创面,利用粘附剂进行创面处理已成为一种新策略。目前临床常用的组织粘合剂存在粘附性能差、降解产物存在毒性、功能单一等问题,往往无法满足急救止血和创面修复的双重需求,极大地限制了其临床应用。近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组织粘附性优异的多功能水凝胶,可以用于复杂创面的紧急处理,相关成果发表在《Bioactive Materials》期刊上,标题为“Multi-cr...
2022年10月12日,东南大学首席教授柴人杰团队在国际著名期刊ACS nano (IF=18.027)上在线发表了题为“3D Ti3C2Tx MXene-matrigel with electroacoustic stimulation to promote the growth of spiral ganglion neurons”的研究论文。在本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了促进耳蜗螺旋神经元生长的...
近日,中国光学学会公示2022年度中国光学学会会士遴选结果,南方科技大学电子与电气工程系讲席教授沈平入选,成为南科大首位中国光学学会会士。
围绕患者面部图像个人敏感信息保护这一科学问题,CAAI智慧医疗专委会副主任、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林浩添教授团队与CAAI理事长、清华大学戴琼海院士,CAAI副秘书长、清华大学徐枫副教授团队合作研究通过创新技术攻坚克难,研发“Digital Mask”技术,在去除患者身份信息同时可保留用于患者诊断的特征,创新性解决了患者眼面部的个人敏感信息保护和基于眼部图像的疾病诊断需求的矛盾,研究成果“A Dig...
近日,由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主办,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承办的第七届全国大学生生物医学工程创新设计大赛经过线上决赛答辩环节,在浙江杭州圆满落幕。本次大赛中,南方科技大学深港微电子学院本科生丁若辰、杨圳森的“基于全打印方式的可穿戴汗液传感器系统”项目(指导老师:林苑菁助理教授)荣获全国三等奖。
2022年8月5-6日,中国微生物学会“科创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科技服务团按照中国科协“科创中国”建设部署,为深入实施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促进科技服务团精准对接地方产业技术需求,助力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在山东济南召开了启动会,并前往济南国际医学中心、齐鲁制药、华熙生物和齐发药业进行了考察调研。来自相关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代表等40余人参会交流。
半导体聚合物(Semiconducting Polymer, SP)已被广泛应用于催化、传感器、能源和生物医学等研究领域。因在光照射下可产生活性氧或热效应,SP可用于光动力治疗(PDT)和光热治疗(PTT)。但目前用于PDT/PTT的SP面临难降解、生物相容性较差,以及对肿瘤细胞的杀伤力有限等挑战。发展新型可生物降解的SP,并联合其它药物或方法来治疗肿瘤,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