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 >>> 土壤学 >>> 土壤生态学 土壤物理学 土壤化学 土壤地理学 土壤生物学 土壤耕作学 土壤改良学 土壤肥料学 土壤分类学 土壤调查与评价 土壤学其他学科 农业资源利用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土壤学 南京土壤研究所相关记录162条 . 查询时间(0.179 秒)
土壤作为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其物质的迁移、转化及扰动等过程始终存在,这种复杂性使得准确限定土壤的形成年龄十分困难。2023年8月14日,来自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的张甘霖、隆浩团队联合地球环境研究所南京师范大学等,基于在东北黑土区数十个剖面的广泛调查,根据黑土层底界之下出现的碳屑和深部埋藏的黑土层,有效解决了黑土年龄无法准确限定的难题。基于两个“钉子”的年龄,首次明确了我...
“民以食为天,食以米为先”,水稻是我国三粮之首,年产超2亿吨,其生产事关国计民生。过去农户常以“水大肥勤不问人”作为水稻种植的金科玉律,导致“化肥依赖症”越来越重。我国水稻氮肥年投入630万吨,占全球水稻氮肥消耗总量1/3,活性氮排放超过169万吨,对空气质量和水体环境等造成的负面影响高达氮肥增产收益的52%,严重威胁环境安全和公众健康。因此,如何实现既保证水稻增产,又能最大限度降低其环境成本,是...
化学氧化是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快速有效手段。高铁酸盐是一种多功能氧化剂,在氧化、吸附、沉淀、混凝、消毒杀菌等过程中具有十分高效的作用,且其本身还原产物不产生二次污染。因此,高铁酸盐作为绿色高效的化学氧化剂在水处理中备受关注。然而,在土壤及底泥等环境,高铁酸盐对有机污染物是否具有高效氧化降解能力还不清楚。矿物是土壤和底泥等的主要成分,影响土壤和底泥的理化性质,是有机污染物的吸附固定界面。了解矿物界面高铁...
稻田是重要的温室气体(CH4和N2O)排放源和土壤有机碳氮库,稻田生态系统的温室气体减排和土壤固碳一直是土壤科学研究的热点。全球气候变暖与碳达峰、碳中和双重背景下,保障粮食高产稳产并同时实现固碳减排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日渐凸显。
水稻是全球约一半人的主食,也是全球种植最广泛的作物之一。稻田上覆水在自然光照下可能产生一系列的活性物质并促进污染物的转化,然而其产生机制尚不清楚。
近年来,土壤中微塑料污染问题备受关注。环境风化作用会导致微塑料的物理化学性质发生变化,包括微塑料表面电荷的变化。然而,不同电性微塑料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尚未被关注。
重金属、抗生素和抗生素抗性基因是畜禽粪便中主要的有害物质,特别是抗生素抗性基因传播日益受到关注。明确粪污抗生素抗性基因传播和去除关键驱动因素,对于降低粪污有机肥农用抗生素抗性基因传播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微/纳塑料污染具有潜在生态和人体健康风险,是目前高度关注的全球环境科学热点前沿问题。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骆永明团队前期研究已证实亚微米甚至微米级塑料颗粒均可在农作物、蔬菜中吸收、积累和转运,并发现了植物吸收微/纳塑料颗粒的通道和机制(Nature Sustainability, 2020, 3: 929-937)。相关成果入选“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值得注意的是小粒径微/纳塑料和碳...
秸秆还田是一项土壤培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也是实现农业碳中和的重要方面。然而,有效的秸秆还田措施可以通过自身腐解增加土壤潜在氮库,刺激土壤氮素循环,提高土壤氮素的有效性;不合理的秸秆还田则会加剧多种形式(径流、渗漏、氨挥发、反硝化)土壤活性氮的损失。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滕应课题组以生物可降解地膜普遍应用的聚酯材料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AT)为对象,采用微宇宙培养试验,明确了我国四大设施农区典型类型土壤对PBAT的降解潜能,利用宏基因组测序技术系统研究土壤中PBAT的降解潜能与微生物群落变化和PBAT降解关键基因的关系。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王芳课题组通过盆栽实验,结合高通量荧光定量PCR技术,揭示了在土霉素(OTC)和重金属镉(Cd)共同污染的土壤中,使用生物炭联合超积累植物伴矿景天抑制ARGs迁移的可行性。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苏彦华课题组通过对水稻基因组中同源钾通道OsAKT2的分析发现,与拟南芥等植物中的典型AKT2通道基因相比,OsAKT2的膜电位感应区(S4跨膜区)中编码精氨酸R的碱基发生了由AGA到AAG的序列顺序置换,导致该氨基酸变异为赖氨酸K。通过蛙卵双电极电压钳电生理技术进行系统的功能解析,证明水稻OsAKT2明显不同于典型的双向整流型AKT2钾通道,其主要介导K+的吸收(内...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王玉军课题组研究了水稻不同生长期稻田上覆水的光化学过程,发现三重激发态溶解性有机物(3DOM*)、单线态氧(1O2)和羟基自由基(.OH)是主要的活性物质(RIs),并且1O2的表观光量子产率远高于典型地表水的值。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王芳课题组以多环芳烃苯并[a]芘和芘为模式污染物,选取土壤中典型成分腐殖酸和蒙脱土矿物为载体,研究了载体界面微生物强化多环芳烃降解的过程和机制。
在具有周期性淹水/排水特征的Cd污染稻田土壤中,硫酸盐还原菌在水淹期间可利用硫酸盐(SO42-)作为电子受体生成还原性硫(S2-),S2-与Cd2+进一步通过化学沉淀形成相对稳定的CdS纳米颗粒(CdS-NPs),降低Cd生物有效性;然而,在稻田土壤排水落干过程中,好氧条件可导致CdS被氧化溶解,增加Cd生物有效性。有研究表明,晶型纳米颗粒存在不同的暴露晶面,其中占主导的暴露晶面显著影响颗粒表面的...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