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大气科学 >>> 大气物理学 大气化学 大气探测 动力气象学 天气学 气候学 云与降水物理学 应用气象学 大气科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大气科学 气候变化相关记录19条 . 查询时间(0.207 秒)
湖泊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节点。湖泊中有机碳的转化速度比土壤和海洋中的转化速度高1-2个数量级。湖水中有机碳的主要存在形式为溶解性有机质(DOM),其蕴含的有机碳(DOC)约占水体总有机碳的70%。因此,湖泊碳循环与DOM的迁移转化密切相关,并受DOM的组成特征控制。
全新世作为典型间冰期,总体上表现为一个气候相对温暖稳定的时期,却不断被一系列快速(或极端)气候变化事件打断,威胁人类生存环境。1997年,Bond等在冰筏碎屑物中鉴定出北大西洋8次典型偏冷事件。8次典型偏冷事件(发生时间从老至新分别是11.1、10.3、9.4、8.1、5.9、4.2、2.8和1.4 ka BP),加上后来被证实的7.2 ka和小冰期(LIA),全新世累计至少发生了10次快速气候变...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贾凡副研究员联合中国、澳大利亚和美国的学者,在热带海气相互作用与气候变化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首次发现全球变暖将导致多年拉尼娜事件的发生频率增加。相关研究成果以《全球变暖下更加频发的多年拉尼娜事件》(Increased occurrences of consecutive La Nina events under global warming)为题,发表在《自然》(Nat...
全球气候变化正在导致日益加剧的生物多样性丧失。在以往的大尺度分析中,研究人员往往关注物种水平的变化,鲜有研究注意到种内不同种群间气候适应能力的差异。同时,气候变化通常会引起物种间的连锁反应,评估同一生态系统中相互作用的物种间的综合响应模式,有助于构建更为完善的气候变化评估体系。因此,如何量化性地评估多物种的不同种群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模式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关键一环。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杨红强联合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邓文峰、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晏宏和南京大学教授张飞飞共同组织的专辑《全新世南海珊瑚礁环境气候变化记录》(Environmental and climatic changes records in coral reefs of the South China Sea during the Holocene)...
喜马拉雅是世界上最高大、最雄伟的山脉,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中段的珠穆朗玛峰是世界最高峰。该地区具有全球最广的海拔梯度范围,是研究树木生长及其气候敏感性沿海拔变化规律的理想区域。近几十年来,喜马拉雅地区温度持续升高,极端降水和极端干旱事件发生频率增加。气候变化如何影响喜马拉雅中部地区不同海拔范围的树木生长和植被动态尚不清楚。
藏东南地区是西风-季风协同作用的关键区域,其特殊的山地地形与西南季风带来的大量水汽相互作用,孕育了青藏高原最大的冰川群,是亚洲水塔和全球气候变化的核心敏感区。6月24日至30日,由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主办、西藏自治区气象台协办的“藏东南综合科学考察”活动举办。本次活动在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任务一专题二“气候变化与西风-季风协同作用”科学考察任务的框架下展开,来自国内多家科研院所及高校...
准确而定量地描述碳排放、气候变化与地质碳汇之间的互馈关系,是地球科学领域的前沿问题,也是制定碳中和战略目标的关键科学基础。然而,目前关于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地球系统碳循环过程与机理的认识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例如,未来大气CO2浓度的急剧变化是否会影响地质碳汇的潜力?大陆硅酸盐风化如何响应快速碳排放?
全球目前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区域,并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更多的自然和农业生态系统被转化为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绿地,作为城市生态系统中用于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大气二氧化碳(CO2)的吸收和固定作用已经得到许多研究的证实。然而,关于城市化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即自然和农业生态系统转变为城市绿地)对土壤非CO2温室气体(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排放的定量影响仍然知...
根据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IPBES)最新出版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全球评估报告》,气候变化是地球生物的主要威胁之一,且预计在今后的几十年,逐渐成为生物多样性的最大威胁。当气候变化导致温度超出物种的热耐受范围,一些物种出现衰落,甚至面临灭绝风险。
黄土高原位于中国北方中部,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干旱是黄土高原面临的最具影响的气候挑战之一。大量研究表明,20世纪下半叶以来,黄土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干旱化趋势显著,由此引发了人们对于这一广大地区水资源短缺的担忧。在过去几个世纪的背景下,目前的降水状况如何?黄土高原内部降水存在怎样的时空差异?除已知的夏季风系统对黄土高原降水的影响外,其他因素是否对干旱事件的形成产生影响?
2022年8月18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傅伯杰团队等在《自然-气候变化》(Nature Climate Change)上在线发表题为Biophysical and Economic Constraints on China’s Natural Climate Solutions的论文,评估了中国生态系统管理对减缓气候变化的贡献。
2022年8月18日,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傅伯杰院士团队在《自然气候变化》(Nature Climate Change)在线发表题为“Biophysical and Economic Constraints on China’s Natural Climate Solutions”的论文,评估了中国生态系统管理对减缓气候变化的贡献。
气候变化会加剧物种栖息地的破碎化与丧失,并导致种群下降乃至局部灭绝。两栖动物的迁移能力弱,对环境依赖程度高,使其面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时显得更为脆弱。因此,理解气候变化和栖息地破碎化将如何影响两栖类物种在全球变化下的适应性及物种续存,能为物种生态适应性与保护生物学研究奠定基础并提供新的思路。
气候代用指标是记录过去气候演变的直接地质证据;单一指标往往因具有多解性而难以反映气候变化的全貌,因此建立多指标手段对于古气候研究十分重要。近日,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范煜坤等首次获得了黄土高原西峰黄土序列260 ka以来的碘含量记录,并通过与粒度、磁化率及有机质含量等指标进行对比,建立了内陆环境碘含量与气候变化之间的联系,发现黄土中碘含量序列在轨道尺度上与气候波动具有较高相关性(图1)。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