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大气科学 >>> 大气物理学 大气化学 大气探测 动力气象学 天气学 气候学 云与降水物理学 应用气象学 大气科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大气科学 生态环境相关记录36条 . 查询时间(0.187 秒)
植被生态过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适应,及其协同土壤水热过程对气候变化的缓冲和放大效应,使得气候变化对植被生态系统的影响在不同时空尺度上呈现出显著的变异性,导致气候变化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估及机理认识研究面临多方面的挑战性。生物气候指标能够扮演联系和表征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响应的桥梁作用,在当前植被模型的生态生理过程尚不完善的情况下,为评估和认识气候变化的生态环境影响研究提供解决方案。
硫酸盐是大气细颗粒物(PM2.5)的主要成分,对全球气候变化、区域空气质量以及人类健康都有重要影响。目前全球和区域大气模式不能准确模拟硫酸盐的观测结果,说明大气中存在硫酸盐的未知生成机制。贺泓院士团队与宾夕法尼亚大学Joseph S. Francisco教授团队、北京理工大学张秀辉教授团队合作研究发现,在潮解NaCl颗粒上,SO2可以发生非均相光氧化反应生成硫酸盐。通过实验和量子化学理论计算证实,...
当前全球气候变暖持续加剧,并在时间和空间上均呈现出明显的不对称性,这种气候变暖模式会以多种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植物的生长、生存和繁衍。锦鸡儿属灌木,是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区固沙造林的重要树种之一。其种群自然更新和扩张的潜力,及其维持沙区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稳定的能力均主要取决于其种子的发育、传播和建植等。因此探究固沙灌木种子繁殖对季节非对称性增温的敏感性及响应格局,对理解其应对未来气候变暖的适应机制...
硝酸盐是大气PM2.5的主要组成。大气硝酸盐的两个主要生成途径分别为NO2的气相氧化(与OH自由基反应)以及N2O5的水解。传统观点认为大气N2O5的唯一来源是NO2和大气NO3自由基的反应,而NO3自由基主要来自于NO2与O3反应。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大气霾化学基础科学中心等项目(22122610, 22188102, 22006158)资助下,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贺泓院士团队与宾夕法尼亚大...
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强我区重点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管理,建立健全数据质量管理长效工作机制,2023年2月16日至17日,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应对气候变化与国际合作处、自治区生态环境低碳发展中心先后赴江苏省生态环境厅、上海市生态环境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进行了碳排放数据质量管理工作调研。调研组一行围绕碳排放数据质量监管程序、核查复查工作模式、技术支撑机构情况、企业月报和信息化存证情况、日常监管和审...
2022年8月18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傅伯杰团队等在《自然-气候变化》(Nature Climate Change)上在线发表题为Biophysical and Economic Constraints on China’s Natural Climate Solutions的论文,评估了中国生态系统管理对减缓气候变化的贡献。
半干旱地区的生态环境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极为敏感和脆弱,如何实现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持续关注的热点问题。中国黄土高原位于全球半干旱地区,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该区生态环境演变长期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为理解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提供了理想的研究区域。本研究在系统梳理农业文明以来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土壤侵蚀、黄河泥沙和洪涝灾害等生态环境事件以及人口、社会经济等人类...
在2022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到来之际,中国科协生态环境产学联合体(以下简称联合体)在线举行了2021年度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发布会。会议由联合体主办,联合体学术交流工作委员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中国生态学学会、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承办。2021年度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是由两院院士、联合体成员单位、高校和科研院所推荐,由15位院士组成评委会评议投票产生的。今年是连续第三年开展。202...
被称为“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多米)是全球气候变暖最强烈的地区。由于青藏高原地理范围和位置的特殊性,其通过热力反馈影响到亚洲季风环流,从而影响亚洲东南部大范围气候系统,与我国以及南亚地区生命、生产和生态安全具有密切关系。在青藏高原历史气候变化特征方面的研究中基于代替材料反演的历史温度数据较为丰富。但是,有关降水历史变化特征方面的数据几乎没有报道,限制我们评价当前降水...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杨保带领的团队,与国内外科研人员合作,对青藏高原东北部德令哈地区53棵祁连圆柏共9526个树轮同位素样品测试分析,在对实验室间测量值、样品混合与否、采样点间海拔梯度大小、样本幼龄效应以及不同测量时间分辨率的多方位考量基础上,从样本量、信噪比上确保氧同位素序列的重建精度和重复性,建立了目前世界上最长、复本良好的6700年(4680 BCE—2011 CE)树轮稳...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刘思金研究员课题组与南开大学陈威教授团队开展合作研究,在大气细颗粒物与其负载有机污染物的复合毒性机制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2021年6月5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生态环境产学联合体(以下简称联合体)发布2020年度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涉及碳达峰碳中和、大气污染防治、水环境保护、气候变化、新冠病毒监测等生态环境领域的热点问题。其中,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牵头的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第一阶段的“边界层与对流层观测”及其相关研究成果入选。
近日,2021—2022年度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hinese Science Citation Database,简称CSCD)来源期刊名录正式发布,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简称西北研究院)主办的《冰川冻土》《沉积学报》《地球科学进展》《高原气象》《黄金科学技术》《兽类学报》《天然气地球科学》《盐湖研究》《遥感技术与应用》《中国沙漠》及Sciences in Cold and Arid...
近期,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出现空气重污染过程,生态环境部第一时间下发预警提示,要求各地根据空气质量预测预报情况及时启动预警。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不打招呼、直奔现场,突击检查唐山市钢铁企业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措施落实情况,发现河钢唐钢不锈钢公司、唐山金马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唐山市春兴特种钢有限公司和唐山东华钢铁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在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期间高负荷生产,未落实相应减排要求,并普遍存在生产记录造假问题...
2021年2月5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大气所”)与浙江金华市武义县人民政府共同建设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边界层顶生态环境上黄观测站(以下简称“上黄站”)完成观测站主体建筑封顶工作,标志大气所与武义县战略合作取得重要进展(图1)。上黄站建成后,将成为全国首个大气边界层顶生态环境交叉研究的野外观测平台,有望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有关标准的制定者和引领者,“美丽中国”目标的指标参...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