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大气科学 >>> 大气物理学 大气化学 大气探测 动力气象学 天气学 气候学 云与降水物理学 应用气象学 大气科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大气科学 温室气体相关记录24条 . 查询时间(0.179 秒)
保护性耕作是缓解气候变化、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而保护性耕作对农田土壤温室气体(N2O)排放的影响存在较大争议。目前缺乏保护性耕作下土壤性质、气候因素与农田土壤N2O排放之间的联系,而这些因素可能是造成保护性耕作措施N2O排放差异的重要原因。
全球干旱生态系统拥有约1/3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热点区域,为约28%的濒危物种提供栖息地,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极其敏感。旱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质贫瘠,养分流失快速,连续的农业耕种常常导致作物严重减产。因此,增施化肥成为提高旱地农作产量的方法。然而,旱作农业生态系统对温室气体排放的贡献却被忽视。
全球目前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区域,并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更多的自然和农业生态系统被转化为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绿地,作为城市生态系统中用于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大气二氧化碳(CO2)的吸收和固定作用已经得到许多研究的证实。然而,关于城市化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即自然和农业生态系统转变为城市绿地)对土壤非CO2温室气体(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排放的定量影响仍然知...
近日,安光所高晓明研究员课题组在大气温室气体高精度探测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基于改进怀特池和射频噪声源的大气N2O和CO高精度探测》为题发表在国际刊物 Sensors and Actuators B: Chemical 上。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于3月29日发表于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的研究工作发现,温室气体和人为气溶胶排放造成了位于中亚上空的副热带西风急流南移和减弱,最终导致1950s以来中亚北部地区夏季降水显著减少,从而对当地的水资源、生态环境、生产生活造成不利影响。
中国气象局近日在北京召开“温室气体及碳中和监测评估中心启动暨碳中和科学问题研讨会”,启动运行温室气体及碳中和监测评估中心。
近期,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大气物理所)团队联合气象、林草等领域专家开展的一项研究表明,2010年至2016年,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年均吸收约11.1亿吨二氧化碳,是此前国内外研究结果3.5亿吨的3倍多,我国的陆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被低估。研究还认为,年均固碳量约占我国人为碳排放的45%。也就是说,这几年,我国每年有将近一半的二氧化碳被森林等陆地固碳系统吸收。
近日,研究人员对1850年至2500年全球气候进行了模拟,发现即使人为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能够降为零,在此后的几个世纪里,全球气温可能仍会继续上升。相关论文刊登于《科学报告》。
基于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的实验结果,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屈侠副研究员、黄刚研究员和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的朱丽华讲师合作研究指出,大气中CO2浓度的增加,可导致夏季青藏高原大气热源增强,见图1灰色柱状图。CO2辐射强迫的增强,可导致青藏高原及上空大气增温,大气饱和水气压增强,空气湿度增加(图2d);在局地气候态上升运动的作用下,更多的水汽被输送至上空,凝结产生潜热释放,导致高原的热源增强。同时...
自2016年“巴黎协定”实施以来,大多数国家都积极参与减缓气候变化。2015年6月,第17届世界气象大会要求开发全球综合温室气体信息系统(the Integrated Global Greenhouse Gas Information System, IG3IS)。减少温室气体(greenhouse gas, GHG)排放的国家承诺和行动需要一致、可靠和及时的温室气体排放信息,从而提高GHG排放清...
2020年2月21日,《科学》(Science)发表题为《古老碳库对于冰消期的甲烷预算并不重要》的文章指出,冰川中储存的古老碳库不太可能造成大量温室气体排放。
目前,世界各国正竭力减少塑料废弃物,而近日,新加坡研究人员表示,他们研发出利用人造太阳光,把塑料分解成可供发电用燃料的环保技术,有助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世界气象组织日前发布《世界气象组织温室气体公报》称,大气中吸热性温室气体水平连年突破历史纪录,这种持续的长期趋势意味着人类子孙后代将面临越来越严重的气候变化影响,包括气温升高、更极端的天气、水资源压力、海平面上升以及海洋和陆地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等。
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获悉,日前,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组织召开了高精度温室气体综合探测卫星(DQ-2卫星)研制启动会,正式启动该卫星的载荷研制任务。其中,合肥研究院承担了2台有效载荷的研制任务。
当谈到农田生态系统的温室效应贡献时,大家想到的往往是旱地氧化亚氮(N2O)和水田甲烷(CH4)排放,常常忽视了高水肥投入、轮作和秸秆还田等管理措施产生的农田固碳效应,综合考虑碳循环和温室气体交换过程,农田到底是总的温室气体排放源还是吸收汇?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