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 >>> 作物学 >>> 作物形态学 作物生理学 作物遗传学 作物生态学 种子学 作物育种学与良种繁育学 作物栽培学 作物耕作学 作物种质资源学 农产品贮藏与加工 农艺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作物学 作物研究所相关记录178条 . 查询时间(0.29 秒)
2024年4月1日,李培武院士带领团队莅临河南新密市考察油菜生产及产业发展情况,并进行技术指导。在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副所长王会伟、油菜研究室主任张书芬及团队成员陪同下,李院士一行考察了新密市袁庄乡乱石坡村的千亩梯田油菜花海、双低菜籽油加工车间和电商工作室。正是油菜盛花时节,众多游人在花间观赏游玩,一路欢声笑语,尽享春日美好。
据河南省农业农村厅消息,近日,由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玉米栽培与耕作研究室主导的《夏玉米水肥高效单产提升栽培技术》,入选河南省2024年农业主推技术,在全省范围内示范推广。
据河南省农业农村厅消息,近日,由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水稻研究室主导的《移栽稻节水减肥栽培技术》,入选河南省2024年农业主推技术,在全省范围内示范推广。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选育的“郑青贮2号”玉米新品种,于2023年通过国家审定。并按照院知识产权管理有关规定对“郑青贮2号”生产经营权对外许可进行公示。
2022年10月,河南省下发了《河南省酸辣粉产业行动计划(2022-2025)》,提出要让“河南酸辣粉”品牌知名度响彻国内外,支持通许县打造“中国酸辣粉之都”。2023年2月,通许县被正式授牌为“中国酸辣粉之都”,酸辣粉产业发展进入新时代。
马铃薯作为主粮化作物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改善国民膳食结构、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河南省马铃薯种植面积在100万亩左右,面积有所减少。主要存在品种结构单一、缺少耐热早熟优质专用加工品种、脱毒种薯应用率低、机械化水平低等问题。
2023年11月2日,第20届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暨中国作物学会建会60周年庆祝大会在长沙召开,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李民出席并致辞,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陈温福、张洪程、张新友、邹学校、胡培松、刘仲华、许为钢等出席,全国作物领域2万余名专家学者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参加了会议。
2023年10月30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副所长张亚东研究员、赵凌研究员、陈涛研究员一行到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就水稻新品种选育联合攻关、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等方面进行座谈交流。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所长程泽强、河南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尹海庆研究员、水稻研究室主任王亚博士等有关人员参加座谈。
2023年9月27日,由国家甘薯产业技术研发中心、中国作物学会甘薯专业委员会主办的“实施甘薯有机旱作,助推乡村产业振兴”——2023年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现场观摩会在山西省高平市举办。
2023年9月20日,由国家甘薯产业技术研发中心、中国作物学会甘薯专业委员会主办的“科技赋能,薯意未来”——中国(卢龙)首届甘薯产业发展大会在素有“中国甘薯之乡”称号的河北省卢龙县成功举办。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李培武院士团队历经20多年持续研究,从土壤源头开展黄曲霉毒素阻控和结瘤固氮诱导耦合探索,首创花生控毒固氮提质增产关键技术,发明出ARC微生物菌剂,实现了源头阻控黄曲霉毒素与同步提高生物固氮。该研究打破了豆科作物共生固氮理论的现有认知,展示了固氮、固碳、增产、增效、增安全、减毒、减损、减肥、减本和减碳的突出特点和巨大潜力,对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助力大豆油料产...
近日,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玉米耕作与栽培研究室成功研发了一款可以用于预测玉米亲本配合力和杂交种表型的高通量低成本的液相芯片(5.5 K)。相比传统固相芯片,该款芯片基于靶向测序原理进行基因型检测,具有定制灵活、检测价格低、检测速度快以及重复性好等优点,其SNP检测能力为该芯片位点容量的5~10倍。
近日,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有4个玉米新品种,在第九届河南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会议上通过审定。
近日,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特色油料作物创新团队在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中科院2区,JCR 1区,IF=5.271)发表了题为“Integrated lipidomic and transcriptomic analyses reveal the mechanism of lipid biosynthesis and accumulation during ...
在小麦贮藏过程中,玉米象(Sitophilus zeamais)是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最严重的破坏性害虫之一。防治玉米象的传统方法包括熏蒸剂 (如磷化氢、甲基溴、和药用植物)和杀虫剂 (如有机磷杀虫磷、拟除虫菊酯和溴氰菊酯)等。与有害的杀虫剂和熏蒸剂相比,提高小麦的内在防御能力是预防玉米象侵害更安全有效的方法。因此,阐明小麦对玉米象的内在防御机制并有效利用防御相关基因和代谢物是提高小麦对玉米象抗性的...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