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地质学 >>> 古生物学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古生物学 奥陶纪相关记录39条 . 查询时间(0.079 秒)
板足鲎是生存于古生代的一类重要节肢动物,是现代蛛形纲的近亲。因其形似蝎子,故俗称为海蝎。202年5月15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博士生王晗,在研究员张海春和王博指导下,与研究员张元动课题组等合作,报道了来自浙江奥陶纪末安吉生物群的一个板足鲎新属新种——安吉古鲎(Archopterus anjiensis gen. et sp. nov.)。研究揭示了早期板足鲎的鲜为人知的形态和结构特征。...
作为高钙化海绵(hypercalcified sponges)中的一个重要类群,古生代层孔海绵在中奥陶世晚期快速多样化,在浅海礁生态系统中迅速兴起,繁荣发展,直到晚泥盆纪灭绝事件之前始终是最重要的造架生物之一。其中,泡沫层孔海绵属(Cystostroma)作为拉贝希层孔海绵中结构最简单的类型,代表了层孔海绵已知最古老的记录,也已在在我国华南扬子区下奥陶统地层有过报道。拉贝希类随后在达瑞威尔期发展到...
上世纪80年代,进化古生物学家Sepkoski提出了全球显生宙以来的海洋动物多样性演变曲线,识别了显生宙三大海洋演化动物群,首次提出了“奥陶纪辐射”的概念。进入奥陶纪,海洋生物开启了“大辐射”的历程,表现为“目”“科”“属”级生物类群的爆发,以及对部分原有生物类群的演替。奥陶纪生物大辐射构建了古生代演化动物群的基本框架,同时也使以滤食生物和造礁生物为主的古生代动物群完成了对以节肢动物为主的寒武纪动...
奥陶纪时期,全球多个地区广泛沉积硅质岩,其中包括哈萨克斯坦、澳大利亚东部。尽管奥陶纪深海燧石的微观古生物学有相对较好的记录,但奥陶纪浅海燧石的微体化石组合却知之甚少。
舌形贝型亚门腕足动物是寒武纪演化动物群的重要组分,也是古生代演化动物群中非常独特的一部分。但由于它们个体通常很小且数量稀少,研究相对薄弱。对于华南凯迪期的微体舌形贝型腕足动物,至今未见正式发表的文献。
头足类是一类海生软体动物,公认起源于寒武纪芙蓉世,一直延续到现代。奥陶纪时期,头足类不仅在壳型以及壳体内部结构上发生了强烈的分化;在生活方式、生物地理方面也呈现分异演化,表现为浮力调节方式开始多样化,游泳能力开始增强,生态分异加剧等特征。其中,喇叭角石目头足类以其壳形样子奇特和快速分异的特征而引人瞩目。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博士生龚方怡在吴荣昌研究员的指导下,对华南下扬子区丁香剖面以及大岭剖面中、上奥陶统开展了大量牙形类样品采集以及碳同位素样品分析工作。
近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早古生代研究团队成员栾晓聪博士、张小乐博士、吴荣昌研究员、王光旭副研究员和詹仁斌研究员,与北京大学以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合作者,针对这一套海相红层以发育在湖北松滋响水洞和安徽石台大岭的紫台组地层作为对象,开展了一系列的岩石学、矿物学及地球化学研究。该研究成果发表在SCI期刊《三古》(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
近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陈旭院士、陈清博士与缅甸东枝大学Kyi Pyar Aung博士、威尔士国家博物馆Lucy A. Muir博士合作,对该地区上奥陶统Naungkangyi群Kyaingtaung组和Panghsa-pye组的笔石化石和地层时代进行了系统研究。相关研究结果发表于Palaeoworld杂志。 基于详细的系统古生物描述和鉴定,共识别出Avitograptus、Koren...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17日发布消息,该所戎嘉余院士和黄冰研究员通过对相关层段中腕足动物群的深化研究,为华南奥陶纪末大灭绝的肇始标志提出了新的认识。这一研究成果《华南奥陶纪末生物大灭绝的肇端标志—腕足动物稀少贝组合(Manosia Assemblage)及其穿时分布》近日发布在《地质学报》上。
祁连山东段在古地理上很可能属于华北古陆东北缘,构造运动强烈,在古地理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祁连山东段的奥陶纪笔石标本最初由甘肃地质调查局张有魁采集于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附近的5条剖面,并且由穆恩之院士等报道。这批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但是,最初的报道中所建立的大部分新属种并没有进行详细的描述,实为裸名。而祁连山东段多为无人区,采集笔石非常不易,因此,目前保存在南京古生物所...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19日发布消息称:以该所王光旭副研究员为首的研究团队通过总结全球各板块奥陶-志留纪之交的底栖动物群宏演化序列,综合其他生物及碳同位素地层数据,提升了华南赫南特阶综合地层框架的对比精度,揭示奥陶纪末大灭绝与复苏新模式。该成果近日在国际地学期刊Earth-SciencesReviews上发表。
最近,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王光旭副研究员为首的研究团队总结了全球各板块奥陶-志留纪之交的底栖动物群宏演化序列,综合其他生物及碳同位素地层数据,极大地提升了华南赫南特阶综合地层框架的对比精度。该高精度综合地层框架对奥陶纪末大灭绝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奥陶纪末生物大灭绝是显生宙地球生命所遭受的第二大灭绝事件,仅次于二叠纪末大灭绝,同时也是唯一一次与冰期相关联的灭绝事件,是国际地学界研究的前沿...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6月14日发布消息:该所科研人员最新研究发现,寒武纪—奥陶纪时期海水与现代海水成分截然不同,属于富Ca低SO4(高钙离子,低硫酸根离子)的“方解石海”。这为研究地球上海水成分的变化与生命演化提供了重要依据。该论文近日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Geological Quarterly》上,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俄乌白项目”的支持。科研...
生物大灭绝事件不仅使生态系统和生态结构遭受重创,也会对全球古生物地理格局产生影响,相关研究不胜枚举。然而关于灭绝事件对其后古生物地理的长期影响却罕有探讨。有国外学者对二叠纪末大灭绝后陆生脊椎动物的最新研究发现,存在广布分子在复苏期显著增加,而复苏期之后又减少的有趣现象。 近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黄冰研究员等对奥陶纪末大灭绝后海洋底栖主要门类——腕足动物的全球古生物地理的研究发现了迥然不...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